换个话题。造车新势力理想近日在官宣新车型i8时,播放了与乘龙重卡进行"正面对撞"测试的视频。由于测试结果"令人震惊",双方立即陷入了一场"针尖对麦芒"的舆论拉锯,甚至还可能因此对簿公堂。究竟怎么回事?来听第一财经广播崔琦的介绍。
视频于7月29日晚间出现在理想汽车的i8发布会上,视频中重达8吨卡车在碰撞测试中竟被撞飞,显得格外吸睛。更值得注意的是,视频一经发布,就有火眼金睛的网民通过方向盘上的车标/识别出测试所用的正是东风柳汽旗下的乘龙卡车,理想随即便对视频中车标做了打码处理,然后重新发布。
不过,这个码打得显然太迟了,理想发布会刚刚结束,就有网民在乘龙卡车的官方抖音号留言,称"不敢买乘龙卡车了,后轮都撞飞起来了"。突如其来的质疑让乘龙措手不及,一边说"谢谢关注“,要通过法律渠道来解决;一边又回击说"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 。"
随后双方便陷入连日的隔空交锋。一天之后,乘龙卡车发布重卡驾驶室的介绍视频自证清白,宣称其拥有"安全硬实力",超30次的碰撞实验足以证明,该车可以"全面满足世界级安全性能要求"。
与此同时,理想方面也在不断回应测试引发的质疑。针对对撞测试的初衷,理想公开表示这一超级实验,从乘员舱刚性、安全气囊响应、电池防护、逃生便利性以及整体结构强度等多个方面,验证了/售价30万元起步的i8汽车的卓越性能。31日,理想更发布声明称:"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没有任何指定。"
而就在同一天,乘龙卡车的品牌持有方和生产企业"东风柳汽"又发布声明,质疑理想此举"已构成严重侵权"。东风柳汽在声明中指出,相关测试"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场景环境、车速等,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不仅贬低了乘龙卡车和东风柳汽的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8月1日早间,乘龙卡车又在官方微信号发表题为《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而是我们每一程切实的守护》的文章,其中的"理想"二字,意指明显。双方的舆论交锋进一步升级。
记者注意到,此次的撞击测试视频中多次出现了“中国汽研SUPER CRASH超级试验”标识。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汽研,全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定位于汽车技术服务与产业化制造的上市国有企业。公司始建于1965年,前身为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历经多次更名与重组,于2012年6月1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而“SUPER CRASH超级试验” 是中国汽研于2023年启动的极限交通事故模拟平台,依托事故场景数据库提炼高发高危事故工况,专为车企提供安全极限挑战测试服务。截至目前,该机构还未做出官方回应。
那么,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此次对撞测试是否"科学合理"?有没有可能存在"人为干扰"的情况?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宁认为,
【这个是有可能的,碰撞的角度在不同的车速下碰撞的这个力度,物理条件上满足的话,它是可以实现这种条件的。轿车的底盘肯定低,你卡车的底盘肯定高,轿车来讲它是个能量是它有一定的缓冲的,对吧?对卡车来讲驾驶室跟后面车厢之间,本来就是有个锁扣,碰撞受挤压以后,它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动弹开,如果真的要做这种公开的宣传的话,它一定要把这个边界条件明确了,应该说清楚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做了这样的一个测试,我们也不能完全说就通过这样一次碰撞或者两次碰撞,就说他可能是100%安全的。】
事实上,"碰撞测试"在汽车行业中属于新车上市前的常规操作,部分测试还是国家和行业的强制要求。然而,近年来部分车企为了吸引眼球、带动销量,从而在碰撞测试中搞搞"偷换概念":比如在车辆底部埋设炸药、将车吊起再从高空砸下、还有用步枪射击新能源车电池包等。种种操作,宣传效果"立竿见影",流量暴增,这也让更多车企对所谓的安全测试趋之若鹜。
不过,这些测试的场景,在设计上可能偏离真实事故形态。以卡车为例,实际事故中追尾与侧翻的占比超过70%,正面刚性对撞概率比较低。有业内人士质疑,此类测试偏离实际意义。那么,当安全测试变成了营销噱头,甚至扰乱了市场秩序,汽车行业该如何应对?王宁指出,
【我们在宣传的时候,不能把这个方向给带偏了,最终的汽车产品设计应用的目的呢,最大程度上的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我们可以正面的宣传车辆的开发或者是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高新技术,不能单纯的去通过一些非常态化的场景去单方面的去验证一些性能,这样的话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误导。有的宣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损害其他企业的品牌口碑,我建议我们的检测机构,我们检测标准都有国标,所有的上市的产品应该符合国家根本的一些安全标准规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