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本轮上涨无太大分歧,但对驱动因素分歧显著。普遍认为是居民存款搬家推动的 “水牛”,但核心原因是中国企业盈利基本面可能见底。当前驱动因素未变,近期调整源于市场风格切换,即回归盈利基本面主线。前期题材炒作降温,业绩增长赛道(如海外算力产业链)爆发,显示结构性的盈利驱动特征。目前市场对广泛盈利企稳的认知尚未形成共识,共识形成后市场或再上行,但风格会不同。从数据看,A 股当前 PE 分位数处于历史 50% 水平,不算贵,但中位数公司已达 80%,意味着纯估值驱动行业接近顶部,整体市场仍有切换空间,企业盈利向上的动力持续存在。
主持人:本轮行情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从当前市场数据和发展态势来看,这些驱动因素的支撑力度是否仍在?是增强还是减弱?哪些信号可能预示其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牟一凌:市场对上涨的共识较强,但对驱动因素分歧很大。普遍认为是 “水牛”(居民存款搬家),但我们不认同 —— 这存在循环论证(因存款搬家而涨或是因涨而搬家)。真正内核是中国企业盈利基本面见底:2021 年以来资本回报率(ROE)的下滑趋势,预计未来 1-2个季度将触底回升。
历史规律显示,无论是2006年、2009年还是2016年,在盈利拐点出现前的半年到一年,市场都会呈现交投活跃、估值扩张但盈利仍下行的特征,容易被误认为是流动性驱动。当前市场调整,正是因为驱动内核是 “买上市公司盈利”,风格可能切换。近两周题材炒作降温,海外算力产业链等有业绩增长的赛道爆发,正是盈利基本面驱动的结构性体现。
目前市场尚未形成 “上市公司盈利普遍企稳” 的共识,一旦共识形成,市场会再上行,但风格可能与当前不同。驱动因素未变,只是市场前期存在交易幻觉,后续会回归盈利基本面主线。
当前驱动因素既未增强也未减弱,核心仍是中国企业盈利向好。市场此前误区在于认为是流动性驱动,估值会持续扩张,但历史规律显示估值扩张有边界:A股整体PE分位数在历史50%(不贵),但中位数公司已达80%,纯估值驱动的行业接近顶部,整体市场将迎来风格切换,而盈利基本面向上的动力始终存在。
主持人:政策发力是市场关注的重点,无论是资本市场政策还是产业端政策,其节奏和力度都会影响市场。这些政策会如何影响资金对不同板块的偏好?从企业端看,适应政策导向时,盈利模式是否会转变?这会带来哪些新机会和风险?
牟一凌:政策主要影响行业的需求与供给。资金倾向于交易 “需求故事”,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会因 “需求爆发、未来成长” 被追捧,短期引发市场波动。但从中期看,政策鼓励会推动行业供给增加,可能导致未来过剩、资本回报率下降。
中国作为产业升级赶超型经济体,政策目标是完善产业链而非单纯让企业盈利,过去新能源、液晶电视、半导体均是如此:政策鼓励初期估值扩张,后期可能因供给过剩形成资本回报压力。
企业端初期会加大投资,但随着 “反内卷” 提出(因部分领域盈利持续性下降),企业开始收缩供给,最终成本曲线有优势的企业会存活,形成稳定格局,带来机会。风险则出现在从需求扩张到供给过剩的转换期,过去1-2年股市下跌与此关联较大。
主持人:在经济转型和当前政策环境下,消费板块内部(必选消费、可选消费)的轮动会呈现哪些新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怎样的消费趋势变化?
牟一凌:过去两年消费被直观认为 “走弱”,但穿透实物数据(蛋白质、卡路里消耗,化纤化工用量,出行人数等),中国消费实际平稳增长,压制更多来自 “价格幻觉”(货币计价问题等)。
同时,消费渠道发生显著变化,过去渠道占优的行业开始承压。当前新特征在于:一是收入预期逐步改善;二是金融收缩随资本回报率企稳出现变化。未来消费将向新消费模式演进,传统消费公司基本面也会进入调整企稳期。
主持人:科技板块轮动与技术迭代周期的关联性是否更密切?哪些细分科技领域轮动节奏可能加快?驱动因素是什么?
牟一凌:中国科技板块分两类。第一类是 “科技赶超”(未来产业升级):这类领域越突破,行业越易下跌 —— 因初衷是打破海外垄断,海外科技原本毛利高,中国突破后往往会将价格打下来。技术迭代周期中,仅在 “大力发展且有进展但未完全突破” 时估值表现较好,过去半导体即是如此。当前 AI 芯片仍处突破过程中,存在机会;其他已实现迭代突破的领域,股价表现或趋弱。
第二类是参与海外产业链分布,取决于海外资本开支扩张周期的行业如光模块板块,目前仍在上行阶段,阶段性调整后轮动节奏会加快。
整体科技板块机会有限,相对较好的是 AI 相关领域:一是 AI 芯片(未完全赶超);二是国内 AI 应用(针对中国消费,此前涨幅少,未来或有机会)。
主持人:周期板块过去与宏观经济指标、大宗商品价格联动紧密,当前这种联动是否变化?绿色发展、供给侧改革等新因素影响下,周期板块轮动会出现新规律吗?
牟一凌:周期板块与宏观经济仍相关,但不仅与总量相关,更与结构关联密切。例如,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中,单位GDP消耗资源更多;过去两年中国及当前海外均呈现“制造业投资强于服务业”的特征,虽全球GDP增长力度一般,但会逐步拉动大宗商品需求,相关上市公司利润占比将提升。
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的主线,本轮更多提 “反内卷”;绿色发展过去两年已限制资本投入,未来或非主要变量。周期板块并非简单轮动,而是整体中枢上移。
主持人:当前市场资金分歧明显,部分获利了结,部分积极入场。后续资金博弈会如何演绎?对市场短期波动、中期趋势有何影响?如何把握投资节奏?
牟一凌:当前日均成交超 2 万亿,意味着买卖盘均衡,分歧显著。本轮资金涌入速度较2024年9月24 日偏慢,但整体持续流入,上周北向资金和两融加速流入,游资活跃度平稳,尚未出现明显拥挤交易信号,但需警惕潜在风险。
节奏把握上:若出现明显拥挤信号,应卖出;当前更应关注上市公司盈利变化,不建议频繁短期择时,持有与盈利相关的资产是更优选择。
主持人: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是全球市场关注焦点,若降息对 A 股资金面、汇率、海外资金流向有何影响?A 股在国际货币政策波动中面临哪些风险和机遇?
牟一凌:市场普遍关注美联储降息,其降息逻辑并非基于通胀和经济增长的传统框架,更多与特朗普政府“推动制造业投资需低利率”相关。若降息且通胀无大问题,将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美元指数或不弱反强(因制造投资升温)。
此背景下,人民币与美元或“双升”:中国出口会改善,资产重估持续;同时释放流动性,利好风险资产。
过去五年中国生产力大幅提升,但被 “货币幻觉” 压制(产品及生产线价格低估)。海外进入扩表周期后,中国原有产能价值将系统性重估,虽有短期波动,但风险资产(上市公司产能)中枢上移,机会大于风险。
沪指再创十年新高,这波慢牛能走多久?国泰海通首席策略方奕表示,当前经济转型加快,经济能见度提高,无风险收益下沉等积极因素累计,市场有望继续上涨。年内沪指有望走到3800点-4000点,市场中热点仍集中在金融、成长和部分周期股。明年行情会更全面,权重和蓝筹股的投资价格也会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