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十五五”规划建议为何强调“投资于人” ?这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丨夜话

第一财经2025-10-30 20:05:53

作者:财经夜行线    责编:沈璎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在惠民生、促消费方面留下诸多部署,引发市场关注。而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如今的发展规划,“投资于人”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资金资源从过去投向桥梁、公路等“物”的硬件建设,转向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关乎“人”自身发展的领域。它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夜话》邀您重点关注。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在惠民生、促消费方面留下诸多部署,引发市场关注。而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如今的发展规划,“投资于人”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资金资源从过去投向桥梁、公路等“物”的硬件建设,转向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关乎“人”自身发展的领域。它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夜话》邀您重点关注。

第一财经:首先,有关“投资于人”的理解,官方曾有这样的表述:我们既要看GDP,也要看GNI;既要重视“中国经济”,也要重视“中国人经济”。那么GNI和我们比较熟悉的GDP之间有什么区别?它和如今“投资于人”这一目标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劳帼龄:GNI,即国民总收入,是在GDP(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扣除外国在本国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再加上本国从国外获得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后所得到的数值。相比GDP作为“生产导向”指标,反映国内生产活动的蛋糕大小,GNI作为“收入导向”指标,反映国民实际可支配的财富总量,更贴近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在中国经济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人经济”的鲜明价值坐标。近年来,从政府工作报告到民生政策,“投资于人” 的理念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导向,强调通过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构建起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同理,经济增长的GNI衡量,能避免过度依赖GDP导向导致的“低端锁定”、规模天花板效应和供需失衡等问题。人力资本是如今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资源,当每个劳动者的潜力被充分激发,国民财富的增长将突破地理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强民富”。所以,GNI作为更注重“人”的经济指标,能更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的真实财富水平,体现“中国人经济”,反映“投资于人”目标的效果。

第一财经:从过往传统的“投资于物”,到这次提出“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劳帼龄: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释放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系统性革新信号,标志着国家战略从短期规模扩张向长期质量提升、从物质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深刻转型。这一调整并非对传统投资模式的否定,而是通过物的升级与人的进步的双向赋能,构建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模式。实现:1、从“基建红利”到“人才红利”的经济发展阶段跃迁。2、从“物本优先”到人物协同”的发展理念重构。3、实现从“国富”向“民富国强相统一”的迈进。4、从“规模优势”到“质量优势”的变革以应对全球竞争。5、通过投资方向的引导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一战略调整是着眼于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远布局。通过将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机统一,书写“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时代篇章。

第一财经:投资于人具有供需双侧拉动效应。在需求端,就您的观察,近些年我国相继实践的促消费专项活动,能总结出我国消费场景的哪些趋势?未来可以期待在顺应这些新趋势上,政府能推出什么更针对性、更有效益的促消费举措?

劳帼龄:我国消费市场正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的深刻变革,从与人密切相关而言,需求侧的消费场景主要呈现这几方面趋势:1、服务消费向品质化、体验化跃迁,表现为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养老托育需求激增、体育消费成为新增长点。2、健康消费从“可选”转向“刚需”,表现为银发健康市场扩容、消费行为升级。3、数字消费重构生活服务生态。4、绿色消费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5、下沉市场成为消费增长新蓝海。顺应与人有关的消费新趋势,未来针对性的促消费举措包括:1、创新服务消费供给模式,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养老托育服务扩容、体育消费提质。2、构建健康消费生态体系,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培育银发健康服务。3、深化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4、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实现可持续增长。5、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激活下沉市场消费潜力。归纳起来,通过“投资于人”激发个体消费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第一财经:“投资于人” 还需兼顾 “尽力而为” 与 “量力而行”,在地方财政压力差异较大的现实下,如何建立中央与地方的投入分担机制?如何避免民生工程 “重投入、轻效益” 的形式主义问题?

劳帼龄:确实,投资于人要达到效果,不仅取决于投入规模,更取决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需从制度设计、执行监督、技术赋能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保障体系。在地方财政压力差异较大的现实背景下,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央与地方投入分担机制,包括1、分类分档明确支出责任,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和外部性特征,实施差异化分担策略。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与激励机制。3、优化收入划分,强化基层财力保障。围绕防范民生工程“重投入、轻效益”的形式主义问题,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民生工程效益绩效全流程管理,包括:1、强化事前科学论证与绩效目标管理。2、加强事中动态监控与资金监管。3、严格事后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加上,创新政策工具与技术手段,强化制度保障与监督问责,由此,既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又能确保民生工程真正惠及百姓,实现“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有机统一。

第一财经:作为投资于未来的系统性工程,“投资于人” 的成效往往具有滞后性,除了经济增长、就业率等显性指标,还应建立怎样的长效评估指标体系?

劳帼龄:建立“投资于人”的长效评估指标体系,需突破经济增长、就业率等传统经济指标的局限,构建多维度、跨周期的动态评估框架。同时,必须接受投资成效的滞后性特点。从长效评估视角,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可考虑,将健康、教育、就业质量、社会公平、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估范畴,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予以反应。具体可考虑:1、构建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性指标,衡量包括生命质量、健康行为在内的健康情况,以及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性。2、构建劳动力市场的质量性指标,反映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收入分配与代际流动。3、构建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估社会信任、文化参与、绿色技能、数字素养。4、构建创新能力与知识转化指标,衡量研发投入、专利质量、技术转移、创新迭代速度,充分体现人才红利发展情况。进一步,引入动态追踪与预测模型,借鉴国际指标与本土适配,进行区域差异化评估,通过评估方法与机制创新,真实反映投资于人的成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