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曾经在理财圈流传甚广的“小技巧”——“周四买货基,周末躺赚收益”。这个听上去很美的操作,背后其实是一场利用规则时间差的灰色游戏。而最近,随着监管一纸新规的落地,这个“理财窍门”正式走到了尽头。
第一财经从业内获悉,监管近期向行业发布了最新一期机构监管情况通报。这份通报目标明确,剑指货币基金市场存在的资金在途套利、流动性错配等乱象,特别是对所谓的“货币基金增强”套利模式,进行了精准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新规到底说了什么?简单概括,就是从三个关键环节上了“紧箍咒”:
一是申购环节,要求申购资金必须在份额确认的当天就完成划转,彻底堵死了利用T+1确认、T+2才真正划款的“时间差”来套利的后门。
二是赎回环节,明令禁止过度追求“秒到账”,不允许因为销售渠道不同而搞差异化到账时间,强调要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
三是宣传环节,不能再使用“实时到账”、“极速赎回”这类容易引人误解的词汇。
新规从11月24号起已经开始实施,给行业6个月的整改过渡期。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一个围绕14万亿元场外货币基金市场的套利时代,正式宣告落幕。
那么,这个被终结的“灰色增强”到底是怎么玩的呢?我们来拆解一下。
所谓“货币基金增强”,听起来高大上,说白了就是“一份收益,两份来源”。投资者除了拿到货币基金本身的收益外,销售机构还会额外再补贴一点。这多出来的“糖”,可不是机构自掏腰包,恰恰就来自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个“资金在途时间差”。
我们来还原一个经典操作——“四进三出”。假设一位投资者在周四申购货币基金。按照老规则,基金公司周五(T+1日)确认份额并开始给他计算收益。但资金真正从销售机构划到基金公司托管账户,要等到下周一(因为中间隔着周末非工作日)。
发现问题了吗?从周五到周日这三天,投资者的钱其实还“趴”在销售机构的账上,并没有进入基金池子去投资生息,但他却已经在享受货基收益了。这凭空多出来的三天收益从哪里来?本质上,是摊薄了其他基金持有人的收益。而销售机构呢,这笔钱在它账上沉淀的几天,它也能拿到银行的活期利息,它就把这部分利息拿出来,当作“增强收益”补贴给了投资者,以此来吸引大资金。
华北某基金公司代销部门的人士对第一财经直言,这就是利用了资金在途的时间差,通过沉淀资金、延迟划付,给部分投资者制造了“超常规”的回报。
事实上,对于这种套利,行业内部早有警觉。不少基金公司已经“用脚投票”,主动设防。比如,有的小公募每逢周四就对大额申购“关门”,有的银行系公募则把周四的单日申购上限压到5万元,就是为了防止“周末套利客”的大资金涌入,保护原持有人的利益不受摊薄。
深圳某公募人士点评说,新规为行业的流动性管理划定了清晰的安全边界,压缩了那些不健康的“内卷”空间。
纵观今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从调降货币基金销售服务费率,到如今精准封堵套利漏洞,监管层推动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