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向和海外资金的回补,以及港股红利税改革预期等诸多因素推动下,港股市场近几个月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香港市场上有很多较有特色的资产,和A股之间互补性较强,例如互联网、创新医药、公用事业、地产物业、新消费等领域,存在具备一定性价比的优质资产。
其中,增发国债和PSL落地,稳增长力度增加,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9%,较前值提高0.1个百分点,是年内首次回升,当月增速也较前值大幅提高1.9个百分点至6.8%。全年来看,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减小,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偏谨慎,出口放缓,消费特别是服务性消费对经济修复的拉动作用显著。
面对偏弱的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转向。本周OMO、SLF和MLF均被调降,政策利率下调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引导贷款利率的下行,帮助实体经济部门减轻负担。
外需回落、内需复苏乏力使得制造业行业景气度继续呈现收缩之势。
目前亟需关注的是企业和居民部门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改善后,金融对实体的支持才能有持续性。
服务业消费预计是今年经济恢复中持续的亮点。
出口的高增长主要体现在东盟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RCEP其他成员国。
房地产复苏呈现明显的结构不均特点。
面对外生因素影响退坡,以及外需大趋势下滑的情景,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的投资明显下滑,分别为-0.6%和-11%,前值分别为5.9%和4.7%。4、房地产行业边际回暖 基于低基数效应,我们能看到今年房地产的销售、投资、施工、竣工、新开工的降幅都明显收窄。
可见,疫情防控优化后,有了消费场景,叠加春节因素,积压的消费需求在2月持续释放,导致2月居民短期信贷有了明显的好转。政府债券净融资8138亿元,同比多5416亿元,为配合重大项目开工的资金需求,地方债券发行节奏继续前置。
债券市场收益率快速上行与“非理性抛售”大概率来源于银行理财赎回所造成的恶性循环。
作者:杨欣 李奇霖(李奇霖为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11月社融数据出了,虽然没有10月那么糟,新增了1.99万亿,但整体只能用一般来形容。简而言之,基建投资是未来宽信用的主要抓手,制造业比较理想的结果是稳住当前的增速,房地产可以提供的增量有限。
展望四季度,稳增长政策下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会继续维持韧性,经济的动能取决于内外需形成的新的平衡。
9月信贷需求成为社会融资增量的支撑项,信贷结构也明显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
作者:杨欣 李奇霖(李奇霖为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张区间。总结一下,生产端改善、地产赶工以及基建发力带动需求增加是9月PMI数据回升至荣枯线以上的主要推动力。
生产方面,随着疫情冲击过去以及国内供应链产业链逐渐畅通,企业复产复工稳步推进,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前值为-2.9%。回顾2020年第一轮疫情的修复路径,可以看到当时经济修复先是依靠房地产+基建,再是依靠房地产+出口,最后带动各个经济分项回暖。总的来说,5月受益于疫情冲击逐渐减弱,居民消费特别是商品消费均有所回暖,并带动5月社零同比增速降幅收窄。5月随着疫情冲击减弱之后,基建投资同比已经开始有所回升,后续随着专项债募集的资金加快下发,基建项目会加速落地,并带动基建投资回升。
作者:李奇霖 殷越 孙永乐 杨欣(李奇霖为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本轮疫情贯穿了整个4月,多点爆发的疫情对国内的供需两端以及经济主体的预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由疫情带来的各项冲击也会逐渐减弱,后续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秩序有望逐渐修复,经济主体的预期也有望逐渐改善。一方面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的供应链正在逐渐修复,由疫情带来的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正逐步得到有效缓解。
海外输入性通胀对CPI造成明显支撑,但是受节后需求回落以及疫情的影响,国内需求依旧疲软,并带动核心CPI回落。
红塔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