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对财政补贴的需求可能持续上升,成为当前财政加杠杆的约束之一。
年内中国的出口金额份额仅小幅下降,区间为13.8%到14.2%。
房地产是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2022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0.0%,分别创1992年、1999年有统计以来的新低,成为2022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拖累。
服务好新市民,对于进一步提升消费恢复动力、尽快稳定房地产市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中国经济较快恢复,和2022年11-12月疫情期间被抑制的需求短期集中释放有关,与之相对的是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因此政策有必要继续发力,夯实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
四季度有必要加快配套融资尤其是信贷的投放。
下半年中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确保经济循环运转、保持供应链稳定。
我们认为,后续因俄乌粮食回归国际市场、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缓和、能源价格中枢下移或带动粮价回落、全球粮食供需缺口低于市场预期等原因,后续国际粮价再度大涨的动力不足。相对于国际粮价而言,国内粮价的缓冲垫更厚,原因包括国内外粮价倒挂、中国主粮的自给率和库存均高于国际警戒线、以及在多举措保障粮食安全下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有望延续正增长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定在5.5%左右,处于市场预期的5.0%5.5%区间的上限,体现了中央稳定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到了新高度。
防疫放松和疫情好转,并未促进春节消费的恢复,提振消费进而发挥其稳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仍任重道远。
PPI向CPI传导在局部领域有增强迹象。
在跨周期调节的背景下,稳增长已加码。
信用环境整体上仍较为友好,信用紧缩更多是结构性的,例如对房企融资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高压监管等,而中下游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仍需政策的定向支持。
不宜夸大中国经济已经走弱的观念。
土地出让金改由税务部门征收,短期直接影响有限。
国常会再提商品涨价,大宗商品价格剧烈调整。
当前经济的主要风险在于结构分化,包括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分化、国企和民企的分化、消费和工业的分化。
往后看,需求强势预计还能持续一段时间。
经济增长放缓后,新增的蛋糕变小,结果自然是收入分化。加上债务压力更集中在低收入和低资产的人群手里,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呈现M型。
中泰证券宏观研究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