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爆发式增长?看看坪山区就知道了

第一财经 2018-09-25 17:47:15

作者:王玉凤    责编:胥会云

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有很多公司开始从临床前进入临床阶段,这需要资本和资金量的大幅增加,甚至呈10倍增加

虽然深圳不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梯队,但是发展速度惊人,已经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

近日,深圳坪山区代区长李勇表示,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去年增速甚至高达46%。坪山区是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一张“名片”。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风投人士表示,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虽然不具有先天优势,体量不大,但是后发优势明显:该产业发展到了新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深圳的资金实力雄厚。

创新氛围“热气腾腾”

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可谓目前最富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2017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涉及基因检测、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基因编辑、产前筛查等多个热门概念。

深圳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迅猛发展。2005年,全国首批、深圳唯一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落户坪山区后,已经吸引了12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和产业化平台项目入驻,代表性企业有赛诺菲巴斯德、国药致君、海普瑞、康哲药业等。

2017年,深圳市投资推广署负责人在当地的一场论坛上介绍,深圳的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尤其是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制药产业全国领先。

近日,李勇在“2018深圳·坪山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上介绍,2017年,坪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600亿元,增长12.1%;5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居全市第一,特别是在生物医药产业等方面,坪山拥有全国首批、深圳唯一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经过多年的积累,坪山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2017年增速更是高达46%,已经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好势头。

当天,坪山区政府一位人士在现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坪山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基地内已经有100多家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都很重要。”

为什么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快速?一个原因是,深圳虽然不是传统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代表区域,但是创新非常活跃。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其中,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名誉会长于明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深圳的生物医药企业很多是小型的初创企业,但是这些很多都有可能是种子公司,将来的大公司都有可能从这些小公司发展而来。只要给这些种子公司土壤,他们就能生根发芽。

他补充道,深圳创新发展环境在业界口碑好,这座城市无论是在人才招聘还是实验室环境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有想法的人大多将深圳视为创业之地的首选。“我们比较过许多地方的开发区,发现深圳是相当好的,这里创业的氛围‘热气腾腾’。”

资金实力雄厚,提供后发优势

对于深圳来说,要发展生物医药行业,挑战是明显的。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是,由于整个行业的体量不算大,因而缺少人才的聚集效应。

中国药促会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并非名列前茅,许多人会选择去其他的城市,比如苏州,因为那里有为数众多的生物医药公司,上下游聚集,人才众多,产业生态好,所以汇集人才的效应明显,而深圳的企业数量相对而言要少很多。

但是,深圳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深圳可以引进香港资源,甚至可以通过香港,引进全球的资源。其中, 一个最显著的资源就是高端人才。

一位在深圳创业的香港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在深圳和香港分别有办公室。一些高精尖的专家回国后,就留在香港,负责研发,并和内地的同事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推动项目的开发。

此外,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春天,深圳也迎来了后发优势。

目前,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仍处于第三梯队,在用药上以仿制药和中药为主,创新药少。但是近年来,这一行业打开了两扇大门。

一是,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直接激发了中国对医药创新的期待和希望,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未来上市后的政策改变。二是,自今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新的上市规则正式执行,允许生物科技公司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在香港申请上市。这一新政很大程度上会鼓励更多的生物制药科技公司到港上市,缩短创投投资周期,促进产融结合。

田源说:“目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有很多公司开始从临床前进入临床阶段,这需要资本和资金量的大幅增加,甚至呈10倍增加。”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