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转型升级如何破局?这些优秀民企给出了答案

第一财经 2019-02-26 23:36:50

作者:重华 ▪ 金叶子 ▪ 陈益刊 ▪ 李攻 ▪ 李溯婉 ▪ 王海    责编:钱焜

从国家高质量发展里面找引导力;从企业内生变革里面找主动力;从中央和地方支持政策里找助推力——中国优秀民企的转型升级已经探索出了多重路径。

面对汽车工业的变革与“颠覆者”的挑战,比亚迪看到的是穿越寒冬的机遇;同样的,面对互联网对实体零售的不断冲击,苏宁激发了“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

如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4年全球第一;而苏宁也完成了“+互联网”和“互联网+”两个发展过程。

市场有波动、经济有起伏、结构在调整、制度在变革,高质量发展为民营企业带来了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不只是比亚迪和苏宁,包括九牧、富通、泰山等在内的多家中国优秀民企,在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通过供给侧改革、技术创新、产业链升级等手段,探索出转型升级的多重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转型升级的机遇在哪里?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对第一财经说,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大战略机遇。企业创新发展要盯住需求端,发力供给侧,调整结构性。

比如,新常态有九大特征,抓住其中一个特征变化就能让企业的转型升级受益匪浅。

位于福建泉州的九牧公司就乘上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市场东风。2018年,九牧以221.58亿元的品牌价值再次跻身中国品牌价值500强,连续7年蝉联行业第一。

2月24日,在九牧产品展览大厅旁,九牧董事长林孝发告诉第一财经,九牧去年完成销售额120亿元,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而贡献增长的基本都来自于智能马桶等智能化产品。

厨卫行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产品迭代快速、消费者要求多样。当个性化的智能化产品开始受到消费者青睐时,九牧迅速抓住了这个机遇实施了转型升级。

不过,林孝发说,“我们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但也吃了不少苦。”

特别是2012年的转型期,研发投入已经占到销售额的4%,但钱花了短期不见效,还要继续投入,所以当时企业感到非常痛苦。林孝发说,“压力很大,整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咬紧牙关冲转型,林孝发把公司精兵强将抽离出来成立创新狼性小团队,专攻智能马桶一点,并要求技术水平不能低于日本马桶,并实现了突破。

“智能马桶研发出来后,2013年开始销量大涨,每年增速都超过50%。”林孝发说,“而且智能马桶的毛利率至少高出普通马桶10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企业就要不断创新。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智慧化、绿色化、健康化、社交化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九牧每年拿出销售额的5%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为市场销售提供了强大支撑。

技术“鱼池”带来转型升级推动力

与九牧紧抓消费升级趋势相仿,国家的能源革命和环境治理也为已经做好技术储备的比亚迪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8年前,比亚迪一直在研究思考,中国到底是走车轮上的城市,像美国那样?还是走轨道上的城市,像东京那样?

“很显然,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给地面做减法,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城市拥堵问题。”王传福对第一财经说。

于是,比亚迪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历时5年研发的中等运量的跨坐式单轨“云轨”,以及历时7年研发的小运量的胶轮有轨电车“云巴”。

当国家推出“推动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融合发展”的政策时,“云轨”和“云巴”正好高度契合了与地面、地下交通网共同打造立体化交通网络的设想。

面对市场变革,好的企业绝不是“等靠要”。

王传福说,“比亚迪拥有技术‘鱼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一条出来,电动车、轨道交通都是‘鱼池’里的大鱼。”他认为,面临复杂的经济环境,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

紧盯城镇化下“治污”和“治堵”的需求,比亚迪2010年在深圳提出全球首个“城市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2015年,又提出“7+4”全市场战略,立志将电动化进行到底。

王传福说,去年比亚迪有50%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来自没有限行、限购政策的城市。“这种增长方式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

在王传福看来,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为何比亚迪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王传福认为,比亚迪强调“竞争”文化,“竞争实际上就是繁荣,要想繁荣必须要竞争,只有竞争才能真正持续”。

产业链革新创造新优势

在竞争意识下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产品链创新,到产业群创新,再到产业链创新,这是系统工程。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总部位于杭州的富通集团正是走好了产业链升级的道路。

这家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合成光纤预制棒的民营企业,是全球互联网信息基础传输材料光纤通信产业的领军者,也是国家能源电力线缆传输产业重要推动者。2018年,富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含海外)401.5亿元。

富通集团创始人王建沂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的转型要因地制宜、因企业制宜、因行业制宜。在交谈中,“抱团发展”、“集聚发展”、“产业集群”、“纵向整合、横向联合”等词频频出现。

从产品链的转型升级,到建构面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群布局,再到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富通集团不断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王建沂介绍称,产业链的转型升级,纵向整合光纤通信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横向联合产业链配套企业,形成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工厂。

全产业链的水平提升,首抓“标准”升级。位于山东的泰山体育集团董事长卞志良对此深有体会。

卞志良是1978年开始创业的,他的第一批产品是他和妻子共同缝制的垫子。但当时,卞志良对“标准”一无所知,“垫子”也无具体的标准。为了验证垫子在学员使用时会不会造成损伤,卞志良就从自家3米高的房顶赤脚往垫子上跳。拿自身做试验,这有点李时珍“尝百草”的意境。

但现在“标准”在泰山体育集团已经成为了“标杆”。

泰山集团参与制定室内外健身器材等五大类国际国内产品标准。泰山体操产品,是全球唯一一家17项体操产品全部通过国际认证企业。如今的“泰山”品牌价值达193亿元,泰山体育器材占中国竞技体育器材90%以上的份额。

好企业都有刀刃内向的艰难革新

转型升级难不难?难,很难,但转不过去企业会更难。

好的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并成为行业的龙头,一定都经历过刀刃向内的艰难革新,以及因势利导的转变,从而抓住机遇脱颖而出。

这就是苏宁的成长缩影。

从1990年一个200平方米的专营店,到中国连锁经营的龙头,今天的苏宁控股集团已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二名。

1998年,面对还在持续的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收缩业务、过冬自保。面对着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单一产品的经营已不足以支撑企业持久快速的发展,这要求苏宁必须要突破。

苏宁易购副董事长孙为民对第一财经说,“我们在这个时间开启了第一次转型,确定了从专业零售转型综合连锁零售的战略,大量的批发业务被砍掉”。

第二次重大转型则发生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

孙为民回忆称,当时正是苏宁业绩正好的时期,同时也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大有颠覆实体的势头;然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却已经从线下向线上转移。

“我们这一年‘壮士断腕’,由实体零售转型互联网零售,不断深化互联网转型。”

用了六七年的时间,苏宁完成了“+互联网”和“互联网+”两个发展过程。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对实体零售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2017年,苏宁创造性地提出“智慧零售”概念并迅速展开相关布局,实施了第三次转型。

2018年,苏宁智慧零售业态极速爆发,新开门店8000多家。2018年1~9月,苏宁家电3C家居生活专业店、苏宁易购直营店、苏宁红孩子店可比门店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80%、21.22%、40.37%。

“我们之所以能走过来,是因为我们始终认为要‘看得清趋势、耐得住非议、找得到路径’。”孙为民说得颇有哲理意味,“一个企业一定要坚持行业本质,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创新求变,以不变应变、以变应变、以变应不变。”

坚持改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当前,宏观环境的确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在整体经济稳中有进的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示,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但与此同时,从减税降费到优化营商环境,国家出台的政策也越来越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有些观察者认为,伴随着稳中有变,不少民企感到忧虑,认为民营经济已经面临巨大的产业调整压力,在坚持做下去和趁早退出中犹豫不决。

孙为民说,纷繁复杂的环境给广大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但在我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的路子肯定会越走越宽,民营企业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更大的国家使命和国家责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很多企业没有及时顺应环境和行业趋势变化,进行快速转型发展,从而产生了一定困难。所以,企业必须牢牢跟上时代变化,坚决遵循、服从和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变革,才能顺应趋势,在发展和竞争中取得机遇和优势。”孙为民表示。

去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我有幸参加。总书记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六大鼓励措施,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王传福说,“从减免税费到优化营商环境,中国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的举措,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感到更舒心、更安心、更有获得感。”

可以看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主动颠覆与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它们坚持供给侧改革,加强研发力量,用科技创新引领转型之路;另一方面,它们刀刃向内,不惧挑战,对产品、模式、结构等各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从国家高质量发展里面找引导力;从企业内生变革里面找主动力;从中央和地方支持政策里找助推力——中国优秀民企的转型升级已经探索出了多重路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