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融合—经济政策与融资模式系列评论二

第一财经 2019-12-17 21:13:56 听新闻

作者:林义相    责编:黄宾

财币政策指的是:财政政策需要的钱,由央行透支,以货币政策的形式实现;货币政策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决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配合财政政策的需要。

财币政策是这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所指的是:财政政策需要的钱,由央行透支,以货币政策的形式实现;货币政策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决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配合财政政策的需要。用一个绕口令的说法就是:财政政策的货币(或者货币政策)化;或者,货币政策的财政(或者财政政策)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财政没有钱了,需要中央银行印钱;而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银行印钱好像并没有引发传统货币理论预言的通货膨胀,至少至今还没有。一方有需要,另一方没出大问题,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财币政策。

在经济政策与融资模式系列评论之一里,我们提到,财政政策的终极约束是财政收入;货币政策的终极约束是通货膨胀。在最近的十多年时间内,世界各国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企业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频发,各国政府都需要钱,都需要很多的钱解救银行等金融机构,替它们偿还一些不得不还的债务,需要很多的钱解救涉及众多就业人员、面临破产的大企业,需要很多的钱增加需求以刺激经济。与此同时,很多国家的政府已经穷尽了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收入,开创新的财政收入来源、从经济和收入分配上努力已很困难,在法律等程序上也很费事费时。

政府需要钱,财政政策需要钱,哪里有钱呢?政府自然想到了银行。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是民间股东们的银行,存在商业银行里的钱是老百姓的钱,政府还没敢打商业银行的主意。但对中央银行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的中央银行本来就是国有的,并且没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中央银行发的钞票就难以成为大家都必须接受的法定货币,因此,大家通常把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与国家和政府联系在一起,各国政府自然想到了可以印钞票的中央银行。

由此,我们看到了很多国家的货币政策都在尽可能地配合政府的需要,特别是财政政策的需要。五花八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负利率、定向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大量买进公司股票(甚至直接给政府的公司出资本金)、在债券市场上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开市场操作而是千方百计(在二级市场乃至一级市场上)为政府赤字透支,等等。这些传统货币政策中不常见的措施,都成为了货币政策创新,一项接一项地出台了。

传统货币政策常常声称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防止严重的通胀,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同时考虑支持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显然,这些目标在现阶段货币政策中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直接、那么纯粹了。

政府需要钱,财政政策需要钱,由中央银行印钞票来提供,表现为货币政策内容的货币投放,这就是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的财政政策的货币(政策)化;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不同寻常的宽松货币政策,事实上是迎合了政府财政和财政政策的需要,并具有了财政政策的直接性和定向性,这是在本文开头所说的货币政策的财政(政策)化。我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这种融合形成的政策,称作财币政策。

财币政策在美、日、欧等西方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实施,并以不同形式实施。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代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矛盾演变的一种表现,也是他们在眼下能够找到的应对措施。这些国家,在过去一直强调的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并且看不起不像他们那样独立的中央银行,但今天,他们可能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理直气壮了。在中国,虽然很重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但还是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和协调,始终是统一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中的。

在政府财政和财政政策上,中国的优势还表现在另一个地方,就是中国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其中还不乏全国和国际上够得上巨无霸级别的国有企业。体现在政府收入和财政政策上,就是与国有企业规模与实力相对应的收入,一方面表现为这些国有企业对于政府股东的利润分配,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处置国有企业权益等资产所能获得的收入。仅就国有企业的利润处置而言,应当由作为大股东或者单一股东的政府决定,绝对不应该任凭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人或者外部控制机构个别领导决定。

(作者系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