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以年,越陌度阡。以2018年为里程碑,中国经济已经越过了四十年量级的历史拐点。聚焦国内,微观变化厚积薄发,聚变为浩浩汤汤的新趋势。放眼全球,重大转折纷至沓来,重构着后危机时代的新格局。越过拐点,面向新域,下一个四十年的中国经济将踏上一条怎样的路途?
拐点之后,将是一条饮冰卧雪的跋涉之路。
从外部来看,金融危机十周年之后,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岛主义的全球泛滥愈演愈烈,动摇着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基,使全球陷入复苏踟蹰、危机回潮的新困境。作为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中美贸易摩擦见证了大国博弈拐点的到来。虽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依然可信,但是常态化政策博弈和局部去一体化的风险恐难避免。受此冲击,中国经济亟待摆脱对出口导向的路径依赖,向内生增长模式加速转型。
从内部来看,长达四十年的增长奇迹之后,中国人口红利的衰退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凸显,资本边际回报率步入下行轨道,依靠扩大要素投入实现高速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迅速积累的高杠杆风险亟待根治。由此,内外部压力交叠,长短期难题层现,如何依靠精准施策实现化危为机,如何利用激励兼容焕新增长动能,将是中国经济必须解答的时代之问。
拐点之后,将是一条如火如荼的增质之路。
以十九大为起点,中国经济迈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取代要素投入的扩大,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告别“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知识红利”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支柱。
宏观层面,新一轮“全体系改革”从顶层设计步入落地实施,综合运用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监管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多重工具,其改革范围之广、层次之多、力度之大、破立之深,已达到四十年一遇之量级。同时,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新平台为依托,对外开放正在拾阶而上,不仅推动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上移,亦有助于与全球分享中国机遇,纾解保护主义的外部挑战。
产业层面,在内外部压力之下,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仍在稳步前行,有望抓住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蝶变。中国新经济的活力已经跻身全球前列,并正在对传统行业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大改造。消费升级在下沉中拓展新的空间,正在将广大居民对幸福生活的多元化需求,转化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多层次动力。得益于此,伴随“减速”压力与“增质”潜力激荡共生,结构性的发展机遇仍在持续涌现,并有望奠定中国经济长周期反弹的基础。
中国经济“减速增质”的前进之路,将由挑战与机遇共筑而成。
在这一条路上,希望与恐惧交织,更加需要理性的分析工具明辨利弊;主曲与杂音交叠,更加依赖全面的研究框架识别方向;内因与外因交互,更需凭借全球视角洞察中国问题。有鉴于此,回归客观国情和基本理论,通过创新地构建基础性、框架性的分析体系,从微观变化中甄别和推演出中国经济新时代的全局脉络、演变特征、宏观趋势和国际位置,便成为了我们写作本书的初心。
遵循这一初心,《中国经济增质进行时》一书尝试跳出“从中国看中国、从当前看中国”的思维窠臼,坚持在“全球-历史”的宏观大坐标系下思考中国经济的未来。其中,第一章开篇明义,直击改革开放这一根本发展动力,梳理了新一轮改革的主脉、布局和量级,为中国经济的讨论打开了全局视角。
基于此,第二章紧扣转型升级的核心,从多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内生增长的动力演变,研究范围从传统的投资、消费拓展至前沿的新经济。与之对应,第三章聚焦中国经济的外部挑战,推演了中美经贸博弈的长短期走势,并尝试提出中方破局之策。
第四章围绕中国货币政策的革新,构建了政策取向、政策效果的分析体系和跨国比较工具。第五章则以危机十年为切入点,在历史中寻找启示,探讨中国金融以及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使命。
基于上述五章的研究,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读者从理性范式思考中国经济“减速增质”的未来;我们希望,本书对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的创新尝试,能够为学界和业界的相关探索提供些许助益。
拐点之后,中国经济踏上“减速增质”的新征程。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人的筹谋终显渺小。当时代新潮汹涌而至,本书的观点和预测,终将不可避免地显露出部分的谬误和苍白。当预期外的黑天鹅猝然而临,市场情绪亦将陷入新的困惑和疑虑。但是,作为这一剧变时代的参与者,我们将始终坚持理性思考的勇气与职责。因为在筚路蓝缕的征程上,唯有理性的思考才能锻造真实的信心,唯有信心才能将不确定性的风险转化为确定性的机遇,才能导向中国经济凤凰涅槃的未来。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拐点之后,岁月不居,新潮流的奔涌将不舍昼夜。拐点之后,冰火激荡,新实践和新思考更待应运而出。拐点之后,沐雨栉风,中国经济新道路将在奋进者的足下翻山越海。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主管及董事总经理,钱智俊系工银国际高级经济学家,王宇哲系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本文系作者所著《中国经济增质进行时》一书自序)
3月24日下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坚持开放合作 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圆桌会举行。
除了加大总量工具操作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更加得到重视。
长三角区域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承担者,要发挥示范引领的重任,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以制造业为重点、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大力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和“AI+”专项行动,加速智改数转,推进绿色转型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府应引导金融资源配置方向,让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体系和机制设计促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