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财政部拟再提前下达1万亿专项债 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

第一财经 2020-04-20 17:15:07

作者:祝嫣然    责编:秦新安

展望二季度,受国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财政收入仍呈下降态势,但降幅会逐步收窄

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受新冠肺炎疫情、增值税翘尾减收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同比下降14.3%,其中3月份下降26.1%。

财政部今日召开2020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4月15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5691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5%。财政部表示,近期拟再提前下达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确保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尽快形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地方收入降幅低于中央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984亿元,同比下降14.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57亿元,同比下降1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4827亿元,同比下降12.3%。全国税收收入39029亿元,同比下降16.4%;非税收入6955亿元,同比增长0.1%。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介绍,一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税基减少,以及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采取减免税、缓税等措施,拉低全国财政收入增幅约10个百分点;二是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增值税翘尾减收效果持续释放,拉低全国财政收入增幅约5个百分点;三是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缴纳入库的税收收入同比减少。

由于多数税种根据上月情况申报纳税,新冠肺炎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从2月份开始明显显现,3月份有所扩大,1-3月各月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下降3.9%、21.4%、26.1%。分行业看,一季度,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税收分别下降33.2%、27%、19.6%。

从数据来看,地方收入降幅低于中央。一季度,地方本级收入同比下降12.3%,降幅比中央低4.2个百分点,主要是部分地区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增加非税收入。一季度,地方非税收入增长3.1%,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4.5%、1.1倍,合计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幅6.5个百分点。

受疫情影响,一些地方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压力。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王克冰表示,在去年四季度已提前下达转移支付6.1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以来预拨均衡性转移支付700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406亿元,增强地方财政经费保障能力,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

展望二季度,刘金云表示,受国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财政收入仍呈下降态势。但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财政收入降幅会逐步收窄。

专项债带动扩大投资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经国务院批准,前期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18480亿元,包括一般债券5580亿元、专项债券12900亿元。

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5691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5%;其中,发行一般债券4624亿元、占83%,发行专项债券11607亿元、占90%。

北京、天津、辽宁、宁波、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深圳、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等15个地区已全部完成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发行工作。

发行利率在逐月降低,2020年1-3月以及4月上半月,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3.5%、3.34%、3.23%、3.14%。其中,4月上半月平均发行利率为2019年以来最低水平,较2019年(3.47%)低33个基点。

专项债的发行将有效带动扩大投资。截至4月15日,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1607亿元,主要用于新建和在建项目建设;其中,用于新建项目4179亿元、约占36%,用于在建项目7428亿元、约占64%。同时,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各地发行的新增专项债券,全部用于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王克冰表示,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经履行法定程序,近期拟再提前下达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目前,我们正指导各地尽快将专项债券额度对应到具体项目,组织做好债券发行准备工作,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确保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尽快形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二季度专项债大规模发行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明显加强,新基建也有望在特别国债及其他政策支撑下,推动产业转型,对冲海外疫情对我国产业链的冲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