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关于是否应该搞“财政赤字货币化”,成为国内外都特别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表示,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虽然疫情对经济和财政收支造成了短期的冲击,但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势头已经相当明显,财政收支情况也会逐步好转。即使今年我国要比去年多发一些国债、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其规模并不会太离谱,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财政与金融之协同框架下有序进行,比如通过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设计某些向银行定向提供流动性以支持其购买新发国债的机制等。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以增加长期经济金融风险为代价,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法律底线和对财政行为约束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金融新闻网)
除了尽快用好存量政策外,财政部已经表态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随着地方密集调整预算逐步明确下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计划,越来越多地方将发债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由于重点项目具有一定投资规模,对投资的支撑性和对经济的带动性都比较强,因此这几年很多省份采取了早准备、早确定、早开工的做法。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持续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充分发挥市场自主力量带来的生命力,都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方面。
专项债投向政府投资基金曾一度被禁止。随着去年底政策放开,北京成为首个发债投向当地政府引导基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