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院长、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成政珉日前指出,疫情加速全球化发生三大结构性变化,分别是:供应链距离缩短,离市场更近,区域化明显;服务贸易更加重要;数字化加快。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没办法单独打造一条完整的科技产业供应链,流动的全球化的创新网络很重要。
成政珉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院长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那我们的观点的话,全球化正在经历着一些结构性的变化,然后这个结构性的变化意味着全球化的下半场是刚刚开始,那疫情的作用是这个下半场的一个加速器。那在下半场会有三个特点:那第一个特点的话是区域化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所以第一波的全球化的话,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2000年代的这个全球化是为了打造非常长的供应链,所以从高成本国家到低成本国家。那现在的这个全球化把供应链的距离要缩短,因为这个速度是非常的重要,离市场要近一点。所以呢我们能看到更多的这个自产自销的这个现象明显,那这些情况会导致这个全球化的这个区域化。
第二个特点是服务贸易的增速远远快于商品的贸易。我们看过去十年的数据大概比商品贸易快60%左右的水平。然后我们看疫情期间的话,商品贸易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可是我们看服务贸易上,研发啊、或者设计啊、工程啊、知识产权啊等等的领域,不会受到那么的严重的线下的流动的限制。所以我们认为以后下半场里面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服务贸易。
第三个是数字化。我们认为下半场的这个全球化就是数字化。所以我们看过去10年的这个跨境的数据的流动大概增加了50倍以上。然后我们看疫情期间,很多的这个数字的服务需求是有爆发性的增加。所以我讲到了这三个特点,作为企业、作为政府需要应对全球化的这个下半场。
我们看这个科技的这个产业链的话,我们看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然后涉及的这个公司,不管是电脑,不管是手机,已经是一个全球的一个供应链。所以呢在任何一个国家,就没办法打造端到端的一个完整的一个自给自足的这种供应链,所以需要打造更多的这个流动,然后更多的这个全球化的这个创新的网络。
(以上内容为成政珉在“2020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高端对话”上的发言节选)
制 作 人:
傅娆
制片编导:
吴磊
许姗姗
臧哲
当前这场全球博弈早已超越了关税本身,而是一场关于供应链稳定、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信任的大洗牌。
截至2025年1月,狼爪在全球拥有495家专卖店,其中226家分布在欧洲,269家位于亚洲,以及全球超过4000家零售店。
中国通过高水平开放应对全球化挑战,推动全球合作共赢。
正当人们对特朗普前一个任期极限谈判、关税威胁、任性退群的种种操作都还记忆犹新的时候,这位再度当选的美国总统在新任期伊始就再次引发了全世界的震惊。当美国政坛进入“特朗普时间”,美国经济会有哪些变数?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贸关系将向何处去?看起来已经显得非常脆弱的全球经济又将遭遇怎样的挑战?本期《两说》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和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就“全球化陷入困局,中国如何应对”的话题展开对谈。
跨国经营管理亟需系统化经验总结,以应对新时代全球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