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于7月11日在上海圆满落幕。这次盛会中,本人有幸受邀参与现场的互动论坛,与来自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550多位企业家和专家共同交流“新基建背景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未来聚焦点”;“后疫情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如何赋能行业发展”等问题。
本届大会上,行业各方参与者对国家战略、区域支持和行业发展前景的讨论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上海作为集聚政策、经济及产业优势于一体的城市,已成为建设我国人工智能高地的不二之选。深兰科技也再次坚定了在人工智能这一赛道不懈发展的决心。
上海政策、经济、科教三力齐发
纵观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大多数企业及人才聚集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而上海正成为其中的佼佼者。30余所高校的科教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及优厚的政策支持,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先天条件。据上海市经信委统计,截至2020年7月,上海共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16家;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约为1477亿元,较2018年增长10.7%。目前,上海已形成浦东张江、临港新片区、徐汇滨江、闵行马桥等四大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区域,并仍不断培育引进领军企业,持续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布局的三大产业之一,加大产业主体培育力度,梳理潜力企业,在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创新平台建设、应用场景对接等方面予以综合支持。上海还围绕人才队伍、数据资源、技术创新等重点,推出22条细则,为相关人才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
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彰显的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发挥超大城市综合优势,建设全球卓越城市,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引领和带动全国各地掀起创新态势的信心;也凸显着举国上下通过“创新策源”,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决心。
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双发力
对于我国AI行业的发展现状,会上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得益于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和加速推进的技术融合。而人工智能技术要想赋能不同场景和技术升级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层技术上。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我国技术层和应用层发展较快,尤其是终端产品落地应用丰富,但人工智能技术重中之重的基础层仍缺乏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及成长空间。针对基础研究与应用落地的问题,我在大会上也向大家分享了我的观点:“人工智能企业首先要意识到,只有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都够强,并且技术永远赋能到各行各业的场景中去,才能符合未来世界对人工智能的期望。”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善城市管理、如何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收集等问题。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
在智汇浦江的夜话现场,资深媒体人秦朔问我,“如果以五年为时间点,展望中国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发展?”我认为:“在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会被激发起来的,并且大部分企业已做好自己的预案。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可以服务民生,希望五年的高速发展后,上海能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双强的著名高地。”
2020年是中国新基建战略的高速发展之年,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也带来新的机遇,人工智能在抗疫中得到深度应用。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是国家交给上海的重任。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必将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研发及技术融合的难关,推动国家经济及国际地位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深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会议指出,要聚焦人工智能,更加积极抢抓机遇、走在前列。
加大基础研究建设之外,上海也在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论坛聚焦地下、地面、空中三维空间规划整合与数字底座平台建设,推进城市建筑、综合立体交通、地下空间、水系统、能源供配、生态环保等领域发展等内容。
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丘成桐、杰曼诺夫这样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到来,对于深圳撬动创新资源、推进源头创新的杠杆作用和示范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