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于减少塑料使用的共识正在快速加强。
金融智库碳追踪计划(Carbon Tracker)的最新报告预测,在各国纷纷出台禁塑令的背景下,全球对原始塑料(virgin plastic)需求的年均增长率恐会放缓至每年1%以下,且将在2027年达峰;与此同时,石油行业对于塑料需求的判断则过于乐观,这恐令价值4000亿美元左右的石化投资面临搁浅风险。
石化投资“押宝”塑料
报告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运输燃料消耗明显下降,石油生产商转而“押宝”在塑料需求上。
简单而言,塑料大部分是利用石油等化石原料提炼后的副产品经过聚合作用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石化产品有数千种用途,但主要都分布在塑料和化肥两个领域。
报告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球塑料产量年均增长率在4%左右,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每年生产的约3.5亿吨塑料中,亚洲的产量约占到一半,北美占19%,欧洲占16%。
报告还写道,英国石油(BP)和IEA此前都就塑料和石油的相关性分别做出过情景预测,结论是,运输领域的石油需求将受到挑战,但塑料需求将成为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其中IEA预测塑料需求将占石油需求增长的45%。
这也令石油行业进一步增加了对塑料产品的产能投入。目前石油化工产业已经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塑料原料的需求正处于历史高位。
同时,石化行业仍计划在未来5年将原始塑料的产能扩大四分之一,这意味着至少4000亿美元的新增投资。
禁塑令来了怎么办
但是,塑料在制造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且在使用上的限制一度很少。报告中的数据显示,36%的塑料仅使用一次,40%的塑料最终污染了环境,实际回收的塑料制品仅占总量的5%。据估测,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最终进入海洋。
该报告提出,尽管石油行业看好全球塑料需求的强劲增长,但由于目前全球各国都开始重视塑料污染问题,石油行业对塑料需求的判断有些过于乐观了。
欧盟在2018年就提出了史上最严的“限塑令”,规定自2021年起,禁止使用欧洲海滩上最常见的10种一次性塑料产品,且欧盟各成员国有义务在2025年之前回收90%的塑料瓶。目前,欧盟还在考虑对未回收的塑料垃圾征收800欧元/吨的税。
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从2019年开始,新西兰已在逐渐推广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智利也在2019年正式颁布“禁塑法”,禁止全国所有超市、商铺向顾客提供塑料袋;韩国政府也在去年公布了“垃圾回收利用管理综合对策”,目标是争取到2022年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35%,到2030年塑料垃圾减少一半。
根据报告的情景测算,全球禁塑令的浪潮将对塑料的需求年均增长率从4%降至1%以下。
报告指出,目前在减少塑料使用方面,已经有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强调循环利用,使用纸作为替代品等方式。
报告作者之一、资深分析师史蓝(Yoni Shiran)说: “强调循环利用有巨大好处,我们仍可以享受塑料产品提供的所有功能,但只需花一半的成本和一半的原料,并创造70万个额外的工作机会,同时能减少80%的塑料污染。”
业内人士认为,法案或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成本,天然气发电的竞争优势将增强,从而带动美国天然气产能增长,加剧与俄罗斯、卡塔尔等主要出口国的竞争。
郭嘉昆表示,波斯湾及其附近水域是重要的国际货物和能源贸易通道,维护该地区安全稳定,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以伊冲突的主角将很大程度上转变为美国和伊朗,随着双方博弈加剧,冲突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外溢与扩散。
中东动荡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考验。
盘面上,IP经济、创新药、AI应用、新消费、算力、智能驾驶、机器人、光伏、新能源车概念股纷纷回调;石油、军工、黄金、海运板块逆势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