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对全球科学家吸引力强,京沪将成顶尖学者主要集聚地

第一财经 2020-10-22 12:03:13

作者:金叶子    责编:杨志

在过去5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科学家双向流动的关系。

“今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内地城市中,上海显示了最强的科学家国际流动性趋势。在现居海外城市的全球受调查科学家中,未来5年计划或考虑来上海发展的比例为4.2%,北京为3.6%,深圳为2.2%。”

在10月22日举行的2020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雪莹博士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介绍称,上海吸引力最强主要是有比较好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比如,有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此外,开放的城市基因也在吸引全球科学家方面有优势。

该发布会同时发布了《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调查报告》(下称“报告”)。这是该系列报告的第4期,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自2018年起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合作推出。

本期报告面向支持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需求,基于对700多名全球一线科学家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科学家在全球主要城市之间流动集聚的宏观趋势,对未来5到15年间重大的科技突破点和这些突破可能涌现的城市进行了预测,并展望了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未来关系。

全球科学家流动趋于双向平衡

掌握科研人员的流动趋势,有利于促进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报告显示,全球科学家呈现向中心城市汇聚流动的显著趋势。当前分布在全球20大中心城市的受调查科学家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过去5年内从其他地区迁移到这些城市的。今后5年中,绝大多数受调查科学家仍计划在20大中心城市工作发展,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仍是全球科学家汇聚的主要目标。

报告显示,中国城市与国际城市之间科学家双向流动的趋势显著增强,“中-美-欧”科技人才三角迁徙模式凸显。

在过去5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科学家双向流动的关系。比如,现居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家中,有7.7%是过去5年由北上深迁往;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中,有3.9%是过去5年由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迁来。

 

在未来5年,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之间的科学家流动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且更加趋于双向平衡。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中,未来5年计划或考虑向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流动的比例为15.1%。而现居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家中,未来5年计划或考虑向北上深流动的比例为11.7%。未来中国、美国和欧洲作为全球科技三极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美、中欧和欧美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家流动的三大主轴。

王雪莹说,北京、上海和深圳之间的内部人才交流频繁而密切,形成了高效的人才“内循环”。未来5年中,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计划或考虑向其他两座城市流动的比例分别为30.3%、30.8%和29.3%,体现了北上深之间高度活跃的科技人才环流。

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突破期望值前三位

全球科学家对所在研究领域内未来15年内最有可能率先涌现重大创新突破的城市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前景受到全球科学家普遍看好,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以13.64%、11.65%和11.08%的支持比例排名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突破未来期望值前三位。期望排名4-10位的城市分别是旧金山、波士顿、纽约、东京、新加坡、伦敦和洛杉矶。

“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多数受调查科学家认为北京在工程技术、物理、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三个领域最有可能引领未来1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而上海在化学、医学领域的创新前景受到最多科学家看好。”王雪莹表示。

围绕科技前沿热点技术的中美城市竞争凸显,北上深分别在不同领域形成创新竞争力长板优势。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前沿热点技术领域将呈现中美城市全方位竞争的格局。其中,北京在各领域上的竞争力较为全面,特别是在基因、量子等偏基础研究方面优势较明显。上海主要在生命健康相关的创新药物、脑科学和基因工程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京沪将成世界顶尖学者主要集聚地

关于哪些城市在未来15年能够为全球最高水平的科学家提供最好的科研平台和创新环境的调查中,北京和上海支持率排在前两位,3-10位依次是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深圳、新加坡、伦敦、东京和洛杉矶。

哪些城市在未来15年最有可能涌现高科技创新创业和高成长性新兴企业?中国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依次占据前三位,拥有“硅谷”的旧金山和拥有“硅巷”的纽约排在四、五位,排名6-10位的分别是波士顿、新加坡、东京、伦敦和特拉维夫。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