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建芳
最近一个月以来,宏观基本面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虽然高频数据显示经济在持续恢复向好,但部分地区出现了局部疫情反弹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几乎全线上涨并持续维持高位,猪价回升和近期的“极寒”天气又进一步推升了通胀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部委陆续召开年度工作会落实精神,政策基调越来越清晰;人民币汇率在年初明显升值,已经突破了6.5这一关键点位。本篇报告将以这些新情况为线索,更新判断当前的宏观环境,并作出展望。
经济:恢复向好趋势延续,局部疫情风险也不容忽视。
我们认为,经济恢复向好的趋势是延续的,但也不应该抱有过于乐观的预期。PMI景气指标和集装箱运价、乘用车销量等高频数据都显示经济仍保持高景气。然而,我们也指出,交通出行、场景消费可能还会受到局部疫情的影响,对经济恢复形成一定的拖累。
目前,河北省受疫情影响较大,河北省的GDP占全国的比重为3.6%左右,其中石家庄占0.6%、邢台占0.2%,虽然目前单个城市的疫情管控措施对本城市经济活动的影响不至于显著冲击全国经济增长,但由于会对其他城市的居民心理预期产生影响,从而减少部分经济活动,因此后续全国经济恢复的弹性幅度还需要密切跟踪散点疫情的情况。
通胀:预计不会成为宏观风险,四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我们认为,价格上涨本质上还是源于供需基本面,全球流动性宽松的逻辑只是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商品涨价预期。就国内来说,通胀应该不会成为宏观层面的风险因素。
1)冬季猪肉价格回升,既是因为需求旺盛,也是因为玉米价格上涨、进口冻肉受限、冬季调运成本提升,但2020年一季度猪肉批发平均价格为48元/公斤,处于历史上的绝对高位,高基数效应下,预计猪肉价格仍然会在2021年一季度对CPI形成负向拖累。
2)寒冷天气会提高蔬菜价格。中国气象局指出,今年12月28日以来的寒潮过程比2016年1月世纪寒潮明显偏弱,2020年一季度的鲜菜价格与2016年绝对水平几乎相当,也形成高基数,鲜菜价格预计也不会显著推升CPI。
3)从大宗商品涨价的成因上看,我们不倾向于是流动性宽松推动,我们认为本质上还是供需错位的因素,内需和外需的共振导致下半年工业生产和投资的需求集中释放,这两者的单月增速明显高于往年,推升了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因此涨价的持续性也取决于供需错配的时间长度。
4)粮食安全问题可能更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去认识,预计未来会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和统筹力度,并形成产业发展机会。
政策:不急转弯,为2021年应对不确定性预留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政策进行了总体定调。我们认为,在具体的指标安排上既会充分对接“十四五”规划的长期发展目标,又会充分考虑2020年的低基数,更会审慎安排,为2021年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留足空间。按照十五年翻一番的中长期目标,“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如果能保持在5%左右,累积起来就是了不起的成绩,也能够保证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在疫情冲击之后,力争使经济增速逐渐回归平稳更为重要,合理地安排指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具体到财政和货币政策上,预计是在保持合理适度力度的基础上稳步退出。
汇率:人民币有望在上半年继续走强至6.2-6.3。
我们在《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再展宏图(20201117)》中认为,由于我国与海外主要经济体的“相位差”,预计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还将持续。2021年开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也的确延续了去年四季度起的较强趋势,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去年末的6.54进一步升值约1个百分点至6.476。
往后展望,从边际影响因素观察,我们认为还有两个因素会进一步加强这一趋势在近期的演化。一是在民主党“横扫两院”下,美元指数在未来一个季度的走弱幅度有望超出此前预期,带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二是需关注春节前的结售汇因素变化,我们预计近期出口企业结汇需求加大可能带动人民币需求上升,推升人民币汇率升值。
(作者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纽约市卫生官员表示,此轮疫情与为建筑降温的冷却塔有关。
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据估计,留尼汪岛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感染。该病毒目前正在蔓延至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家,并已在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出现疫情。
基孔肯雅病毒不会在人际传播,人通过被带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伊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至12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