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收紧路径与影响:这一次有何不同?

基准情形下,美联储或于5月首次加息,但不排除最早3月加息的可能,全年加息3次,6月或开启缩表。本轮大类资产走势的核心变量是美债实际利率,在其持续上行带动下,预计10年期美债名义利率年内可能到达2.1%-2.2%,全球大类资产或将出现较大波动,警惕美股成长股出现大幅回调的风险。最后,美联储本轮政策收紧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货币政策正常化原则与计划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阶段的纲领性文件,上一轮紧缩周期在Taper即将完成时,美联储首次公布了该文件。在本轮紧缩周期中,预计美联储1月公布货币政策正常化初步计划,3月公布加息细则,5月公布缩表细则。

40 2022-01-20 11:29

60年代“婴儿潮”人口集中进入退休年龄背景下,关注劳动力短缺带来的收入和利润新变化

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屡创新高,短期或持续高达约1100万人/年,形成结构性就业压力。当前高校毕业生数续创新高,但与此同时,上世纪六十年代婴儿潮人口集中进入退休年龄,2022年可能出现较大劳动力短缺。

879 2021-12-23 17:30

美联储维持宽松基调!2021年经济​“稳了”?

美联储3月会议维持基准利率和QE购买量不变,符合预期;鲍威尔表态偏鸽,但美联储大幅上调2021年经济预期,点阵图显示明后两年加息预期提升。预计10年期美债利率全年仍会维持上行趋势,短期上行斜率会趋缓。全球经济共振复苏有望推动美元指数在Q2-Q3边际趋弱至88左右。2)美联储大幅上调2021年经济预测,将失业率预测下调至4.5%:美联储大幅上调2021年的经济增速预期至6.5%,但对于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速预测相对保守,下调2021年的失业率预测至4.5%,与4%的长期失业率预测仅差0.5个点。预计10年期美债利率全年仍会维持上行趋势,短期上行斜率会趋缓。

119 2021-03-18 14:01

五问五答,如何看待央行春节前流动性操作?

1月末,受央行净投放不及预期等事件影响,市场利率快速抬升,市场担忧春节前的流动性环境变化。——预计今年春节前央行将通过14/28天OMO+MLF+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过渡,流动性投放规模应在1.7万亿左右,其中下周预计净投放1万亿元以上。

26 2021-02-01 11:18

关于几个宏观热点问题的最新判断

我们认为,价格上涨本质上还是源于供需基本面,全球流动性宽松的逻辑只是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商品涨价预期。我们在《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再展宏图(20201117)》中认为,由于我国与海外主要经济体的“相位差”,预计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还将持续。

23 2021-01-11 11:48

如何看待PMI稳中有缓?——2020年12月中采PMI数据点评

事项  2020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PMI)为51.9%,较上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非制造业PMI)为55.7%,较上个月回落0.7个百分点。制造业进出口指数连续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不断增强。

30 2021-01-04 16:23

1-11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营业收入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良好,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改善,11月低基数效应减弱,单月增速回归正常区间。

16 2020-12-28 18:1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政策保持连续、稳定、可持续,不会急转弯

“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意味着政策调整的过程会是稳步的、渐进的,随着经济走势变化而变化,不会出现“政策悬崖”;八大重点任务囊括了创新、产业链自主可控、扩大内需、深化改革、粮食安全、反垄断、房地产市场发展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等方方面面。

245 2020-12-21 15:17

如何看待社融增速的如期触顶?

11月金融数据仍然在数量和结构上保持较好表现,M1、M2增速也均环比回升,实体经济需求侧继续处于景气区间。但以信贷脉冲衡量,整体宽信用对经济正向拉动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信用扩张的边际变化不会影响现阶段的经济复苏节奏。信贷11月净增1.43万亿元,净增量继续保持同比多增,整体的信贷表现依然保持稳健,结构与近期贷款表现相一致,中长期贷款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企业融资层面,整体贷款净增7812亿元,中长期贷款当月净增5049亿元,继续明显好于企业短期贷款及票据贷款的当月表现,同比增速仍处于加速期。从货币供给端观察,11月M1增速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至10%,而M2增速亦回升至10.7%。

50 2020-12-10 11:04

当前宏观数据预测分析的技术方法探讨

通过一些技术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动能向上仍会持续,但四季度也不太可能出现过高的GDP增速;从明年一季度开始,需要剔除基数效应看待经济增速,采取两年平均的算法,基本可以判断明年我国经济将恢复至潜在水平附近。以历史平均水平作为参照,过去几年Q4的环比基本稳定在1.6%左右,但是考虑到今年处于疫情得到控制后的恢复期,因此环比增速应高于1.6%;同时,Q3相比Q2来说,交通出行、外出就餐、观影旅游等相关的场景限制是明显减轻的,而Q4相比Q3的限制减少幅度应小于Q3相比Q2,因此今年Q4环比应低于Q3时环比2.7%的数值。

16 2020-12-07 11:32

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PMI再创年内新高

本月制造业PMI为52.1%,在上个月因季节性小幅回落(减少0.1个百分点)后明显反弹(回升0.7个百分点),表明在经济稳定恢复的情况下,制造业景气程度再度提升。PMI作为环比数据,并没有剔除季节性因素,近五年11月份PMI均值为50.7%、10月份均值为50.4%,即大体而言,本月回升的0.7个百分点中,约有0.24个百分点为季节性因素贡献,而剩下的部分应当归结为因经济向好而带动的制造业景气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18 2020-12-01 11:16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货币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

往后观察,我们认为后续贷款利率下行幅度将相对有限,货币政策总量层面也将逐步平稳回归常态。我们预期2021年社融增速大概率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同时人民币汇率在市场化因素驱动下有望进一步小幅升值。11月2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8 2020-11-27 17:00

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再展宏图

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环境,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已经扭转了上半年经济负增长的局面,实现了累计增速同比转正,我们认为,经济恢复向上的动能仍将持续,2021年中国经济将回到正常运行轨道。疫情打乱了本应从2020年开启的库存周期的节奏,但并没有实质性破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消费和制造业投资,而这两者的逐渐恢复也预示着3年左右的短周期可能逐步进入中后期。

689 2020-11-18 17:54

再展宏图: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疫情打乱了本应从2020年开启的库存周期的节奏,但并没有实质性破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消费和制造业投资,而这两者的逐渐恢复也预示着3年左右的短周期可能逐步进入中后期。需要关注的是,海外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因为疫苗的应用而得到明显减轻,这种情形发生在2021年下半年的概率更高,因此2021年在三、四季度海外需求加快恢复的基础上,有望带动中国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出现环比小幅抬升。

118 2020-11-18 10:09

信用扩张延续,社融增速接近本轮高点:10月金融数据点评

在居民部门,信贷结构同样呈现出中长期贷款的主导地位,10月净增4059亿元,同比多增472亿元,而短期居民贷款则净增272亿元。

17 2020-11-12 13:16

较低水平通胀或将维持一段时间

除由于国际油价在10月份大跌导致的交通通信环比负增长以外,衣着环比增长0.4%,居住环比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1%,教育文化娱乐环比上涨0.6%,医疗保健环比上涨0.1%,均为正增长。核心通胀呈现出与非食品价格类似的趋势,环比上涨0.1%,连续三个月上涨。预计11月CPI同比增速将继续有所下降,面临的阶段性通缩压力将持续到明年1-2季度。

20 2020-11-11 11:25

新环境、新征程、新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这次规划《建议》站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起点上,明确了新时代的新征程,对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做了详细安排,再过十五年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规划《建议》分论部分中,把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充分体现了创新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核心作用,预计持续扩大研发支出、通过数字经济改造重塑产业链,将是中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意味着双循环新格局是供需两端发力,更好地把供需匹配起来。

1441 2020-11-02 17:54

新个税落地,专项扣除略超预期,预计释放消费超2400亿元

从扣除的变化来看,考虑到我国大病医疗费用较高,因此也上调了大病医疗支出的扣除。同时也加大了对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住房租金的扣除。

67 2018-12-25 14:13

诸建芳:特朗普税改利好美股和美元

特朗普税改法案终获参议院投票通过,这是美国税法30多年以来最大一次调整,也是特朗普上任后推行经济刺激政策的首场胜利,符合市场预期。

0 2017-12-04 10:40

下半年经济不存在“塌陷”风险,反弹趋势未改

7月份经济数据全面回落,市场对中国经济下行有了几份担忧。我们认为经济数据的回落有一定偶然成分,并不代表中长期趋势。

0 2017-08-15 09:13
  • 诸建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