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经济驱动的数字化商业崛起与加速
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增长至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也相应14.2%增长至36.2%,数字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数字化对于各类商业领域的嵌入,主要体现于各垂直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与变革,具体作用于营销、运营、信息等具体业务场景,重构了企业与公众的合作链接,进而内生出了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商业。从具体行业分布来看,重点分布于金融、零售、交通、教育、文娱等生活化服务领域,在整体结构占比中,消费生活、数字金融、文化娱乐三类占比超过了78.1%。
承载网络基础之上的数字化、信息化赋能,使得原本的业务结构、模式与流程发生了变化,由此孕育而生的平台、算法、网络、数据四类要素成为了数字化商业的核心,进而所触发的是涵盖市场、企业、社会、公众多元主体新的行动构建。
依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止2020年3月中国网民人数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4.5%。其中,各类互联网垂直应用领域的用户规模分别为,即时通讯用户8.96亿、网络视频用户8.50亿、网络支付用户为7.68亿、网络新闻用户为7.31亿、网络购物用户为7.10亿。数字经济所催生的数字化商业崛起与发展,对于整体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影响公众的衣、食、住、行全方面。在享有数字化商业所带来的模式变化、生活便捷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考的出现,进而触发了各界对于数字化商业的阶段性,以更好的进行梳理并延续下一阶段的有序发展。
二、通过现象反观数字化商业的现阶段挑战
1、算法分割下的选择性约束
有关推荐算法的商业化运用,呈现出垂直化特征,主流的可以划分为5类主要平台,即搜索平台,谷歌与百度;社交平台,微博与微信;文娱平台,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网购平台,淘宝、当当、京东等;生活应用平台,滴滴、美团等。算法作为数字化商业企业的核心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商业场景之中,并被公众所渐渐熟悉与接受,算法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选择效率,但由此也所触发了对于公众信息选择权的争议。
基于现有的三类主流推荐算法,内容推荐、协同过滤推荐、排行榜推荐,或基于纯粹的个体行为痕迹、或基于集体的偏好,不同算法背后是对于个体偏好形成的不同理解,看似都是算法推荐,但基于个人意志或集体意志的逻辑有着不同的指向,其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推荐结果。进而由推荐算法技术所形成的“信息茧房”、“过滤泡”的现象,进一步约束了个体的讯息获取及群体固化,使得公众被算法分割为一个个偏好圈层,个体选择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无形的约束。
更关键的在于,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类算法推荐与约束,不仅发生于单个平台上,甚至延伸至用户所使用的一系列平台之上,例如在短视频、购物网站上,用户的信息被平台加以打通,这类推荐算法使得用户在多个平台上的信息获取都被加以了约束,进而受到了平台生态的多重影响,加剧了算法所导致分割。看似是自由的选择,提升了效率,但其背后则存有“无形的手”。
局部领域的内卷化竞争
数字化商业改造了诸多传统的商业模式、流程与规范,例如支付体系、购物模式、出行方式等,催生了诸多商业独角兽企业,各类企业在各自垂直的商业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发展成为了行业领先者,进而对于资源进行了集聚。各类新模式的出现,更新了传统商业中诸多一直未能改善的方面,大大提升资金、人工、场所等关键要素的效率,给予了公众在生活、消费、社交等方面的便捷与场景延伸。
但于此同时,这类大规模、广范围的创新,常常也伴随着局部的内卷化发展,加速了商业风险的积聚。例如共享出行领域的共享单车,以及部分以共享为基础的商业形态,呈现出现象级的商业发展,难以实现可持续,一旦出现人、物、物的断链,其影响是整体性的。现有的模式大多以巨量资金进入特定垂直领域,运用创新与免费模式吸引用户、提升市场份额形成绝对优势,从而进行重新定价并促使市场接受。这一过程中,存在有较大资金风险与盈利压力,卷入了大量的市场主体及周边产业链,其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是系统性的风险。
同时,再观其所实现的价值创造,大多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很多情况下其行业本身并未发生新的价值创造,就如前期人民日报所发文的《别只惦记几捆白菜》,所指涉的正是社区团购的火爆崛起,其通过供应链改善来提升行业效率,但究其本质,新模式对于商品内容、质量等方面却未能有实质性推进,只是更换了市场主体来做相似的内容而已,影响的却是传统行业的从业者与生态,在培养用户习惯的同时,也在收窄公众的选择空间。这是一类发生于特定领域内的内卷化发展,主要发生于特定商业生态圈内商业巨头间的内部竞争。
技术区隔的群体性使用
当下,技术是第一生产成为了贯穿数字化商业的核心,纵观各类数字化商业的具体形式,大多都加载于信息技术之上。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8.96亿,占了整体网民的99.3%,进而根植于app的应用也越发增多,覆盖了旅行、出行、支付、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使得公众能告别传统的线下交互模式,从而轻松的完成各类场景应用,大大提升了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但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依然有部分的群体存在有介入性困难,例如儿童、残疾人、老人等,例如在支付、出行、预约等方面,受制于熟练度、接受度影响,使其难以真正享有技术所带来的生活便利,有时甚至起到了阻碍作用,“数字鸿沟”发生于不同的群体间。从互联网接入、app数量两个维度来看,主要还是分布于20-39岁的人群使用,低年龄、高年龄段的两端人群接入性依然有待提高。国家在2020年11月颁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在金融、医疗、文化娱乐、出行等方面的一系列指导意见,这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特定人群所存在的使用困境。
从诸多数字化商业企业的内部运营来看,较多都在强调设定中青年的多分类用户画像,而对于老人、残疾人、儿童等群体的关注并不是很多,这意味着市场主体对于这类群体的洞察与关注是不足或是未知的。任何企业都会设定自身的目标群体,购买力、使用频率、用户粘性等一系列KPI成为了重要参照,由此所驱动的选择性忽略值得加以关注。
三、展望数字化商业的可持续有序发展
突围算法应用中的无形屏障
当算法成为数字化商业的核心时,此时企业已由对于公众的关注转移至对技术的痴迷,过度强调对于算法的优化,而忽视对于公众选择权利的关照,势必会将数字化商业带入于纯粹的技术竞争,而非促进于公众个体选择的考量,这是关乎商业存在的首要问题,需要有进一步的转向与确认,即转向于对于公众选择权利的关注,而非算法本身。在日常运营中消除“伪推荐算法”的应用,避免人为化的夹杂各类信息推进,引导公众进行消费、使用与传播,进而限制公众的选择空间。
其次,则是算法的公开、透明化。诸多企业均未公开其算法模式,这主要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但由此也促成了黑箱的存在,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机制变得模糊化,这为某些具有特定偏好或倾向的信息推送提供了便利,进而会进一步影响公众认知与态度,这在国外Facebook、Twitter社交平台上已有所显现,这促使了相关的主管部门、监管单位对此能有所重视与关注。建立相关备案制度,或算法的技术文档说明,这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关乎于社会认知、态度、安全的问题,这并非是简单的商业应用。
匹配相适应的创新模式
数字化商业在各类垂直行业、领域内的创新,相伴随的是对于传统模式的更替、提升或颠覆,势必会对于现有行业形成影响,其结果存在有积极或消极两个可能。在运用大数据、5G、Iot等一系列技术改造时,需要特别强调对于创新模式的选择。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提出,创新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延续性创新,即在原本行业模式基础上进行逐步提升与完善;另外一类是破坏性创新,即提出与原本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与模式。在过往数字化商业发展中,较多的模式都是破坏性创新的。而结果发现,这类创新往往伴随着资本的积聚、风险的骤增,很多都属于现象级商业,往往难以持续。但对于原本行业中的市场主体及生态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有时这类冲击甚至不可逆的。
总体而言,数字化商业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与完善意义是积极的,但需要把握两类创新模式的匹配性选择,并非大部分的行业都需要借助破坏性创新来加以实现。市场主体需要深入行业内部了解真正的核心痛点而非臆想,有针对性的选择创新模式,逐步推进而改善,而非所谓的大规模颠覆,尽可能降低市场、社会、资金风险,避免陷入于数字化改造而形成的行业内卷化发展。纵贯现在的数字化商业实践来看,大多是发生于消费、生活领域的模式创新,对于行业领域的过度集中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不经济,需要进一步转向于更为宽广且极具潜力的领域进行发展,特别是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等,跳出消费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框架,尝试进入于新的领域来谋求新的发展机会。
全面兼顾多元主体的层次性需求
数字化商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放眼中国的数字化商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状况,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这为公众享有数字化商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提供了机会。但在享有红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考虑公众平等享有的权利,数字社会中的“数字鸿沟”使得群体间享有红利的水平各有不同,进而需要加以关注与兼顾,主要体现于主体的多元与需求的多层性。
主体的多元性在于,不仅需要关注老人、儿童,同时还要延伸至更多的群体,残疾人、缺乏信息技术的人群等,市场主体在进行用户画像、目标群体设定时,需要将其进一步纳入,他们有着与主力消费者平等的介入权利。
需求的多层性,则突出各类群体的不同层次需求,商业应用都是在企业中依靠研发、设计人员设想出来的,是基于企业有限资源考量的,有些情况下会忽略用户的层次性需求。往往大一统的服务内容、流程投入于市场中,方便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但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用户。因而针对于不同人群的特定背景、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服务和流程设计,避免过程中造成对于特定群体的使用或介入困难。
数字化商业的发展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度的重要驱动力量,国家得以了强大、市场得以了发展、公众得以了便捷。在此过程中相伴随的各类现象、问题,都是商业发展中不可避免且必须经历的,关键在于面对新现象、新问题需要进行及时反思、回顾与改善,这是保障市场可持续、有序发展的关键。
(作者为社会学博士后,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主任,历任尼尔森研究总监、Gallup咨询总监、零点市场研究总监)
【一财号】是什么?——实践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致力打造一个财经领域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
第一财经一财号获作者授权首发
版权及入驻合作请联系张老师13818218481或邮件1000V@yicai.com
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AGI是否会实现。
AI技术不但能在药物靶点筛选、适应证预测等环节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一些自动化智能设备的投入也能确保药械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①OpenAI据悉正在打造类似X的社交网络;②抖音公开算法原理;③谷歌已将Veo 2视频生成模型全面整合至Gemini。
百货零售企业2024年业绩出现分化,新世界、百联股份实现业绩翻倍,国芳集团业绩下滑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