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汪涛:中国经济仍有望跑出中速 聚焦三条赛道丨首席对策

第一财经 2021-03-21 11:08:23 听新闻

作者:梁相宜    责编:李燕华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可持续投资还得依靠市场主体;供给和需求密不可分,企业应重新考量需求和投资。
汪涛:中国经济仍有望跑出中速 聚焦三条赛道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意味着未来几年很多现有提振内需的政策都可能在这一主题下统筹整合、加速推进,从而促进消费。此外,这也意味着结构性改革或供给侧改革有必要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助力国内需求增长和结构变化,提高国内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过,正如本次嘉宾、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强调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封闭锁国的国内循环,尽管外部环境充满挑战,但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流入。

如何提振国内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消费和投资要有效结合在未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体现?国内大循环能带来哪些投资机会?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应该有怎样的量化考量?如何兼顾共同富裕和整体的发展动力?税制改革未来如何推进?如何理解今年的可持续性的宏观政策?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汪涛。

汪涛的主要观点:可持续投资还得依靠市场主体;供给和需求密不可分,企业应重新考量需求和投资;科技创新、制造业、医疗养老都是较好投资机会;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综合指标考量;政府职能应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和做好规则监管;短期内积极财政政策不会退出;有限的财政资源要用在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方面;扩大税基,个税向综合税调整;不留长期隐患,政策刺激力度注重把握得当。

第一财经:我们非常关注的就是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一个新发展格局,如何提振中国国内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持续投资还得依靠市场主体

汪涛:怎么提升国内的需求,我觉得有很多方面。怎么促进消费的话,无外乎就是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就是第一是有钱消费,第二是要有信心消费,第三是要有消费的渠道和消费的东西。所以从有钱消费上来说,强化就业政策,怎么扩大就业,这里头也包含了一些怎么去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另外怎么扩大劳动力,从一些低效率的行业、部门和区域转移到其他高效率的领域,比如说户籍制度的改革等等。第二就是说怎么能够有信心消费,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更均等更广泛的一些公共服务、扶贫等措施。第三是渠道和产品方面,比如鼓励发展一些新的业态,鼓励消费的下乡等等这样一些方面,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措施。另外一方面,当然国内的需求就是投资了,投资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还是很重要的,但是未来的话我觉得更可持续的投资还是得依靠主要的市场主体,也就是说企业,对民营企业的继续的支持,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不管是信贷准入等等各方面的政策都要继续的给予支持,我觉得这些方面的政策继续推进的话,就可以起到一个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作用。

第一财经:您刚才提到了消费和投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了消费和投资要有效结合,实现供需的平衡发展,消费和投资有效结合,在未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体现?

供给和需求密不可分 企业应重新考量需求和投资

汪涛:消费和投资的结合,另外就是需求和供给的结合。因为最近提到了需求侧的管理,很多人就想说供给侧还提不提,《政府工作报告》里头就讲到这两方面要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就是说我们生产供给方面,你的东西最后还是得有人实现它的价值,也就是说消费掉,所以这方面就是说你生产的东西必须是人民需要的,包括提供的服务也是人们需要的,这样才可以实现你生产的价值。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说要有效的可持续的去促进消费的话,也需要一些供给端的一些改革,比如说我刚才讲到的持续的就业的发展,还有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的改革,其实也是一些供给侧的改革,当然还有包括一些不同的流通体制的打通等等。所以需求和供给它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消费和投资也同样是如此。可能比起之前我们很多企业尤其是在沿海,如果是以出口为动力的话,它可能不会想到国内的需求会是什么样子,那么现在更多的讲到要扩大内需,想到国内的内循环的话,那么很多企业可能要考虑到怎么去转移它们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更多的考虑到国内的需求来做它的投资,它的产能转移。

第一财经: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国内大循环能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科技创新、制造业、医疗养老都是较好投资机会

汪涛:国内大循环的话,我觉得从长期来说,我们是判断未来的中国经济仍然会有中速的发展、比较快的发展。所以其实深化消费升级还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所以从投资机会上来说,比如说大健康、养老、医疗服务,在疫情恢复之后,旅游、保健等等这些都是未来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机会。另外一个从国内的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中国仍然会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所以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未来技术的升级换代仍然会发生,这些龙头企业也是有很多投资的机会,当然在我们讲到国内大循环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到科技的创新,科技的自立,产业链的安全等等,所以未来科技方面的发展包括数字化、互联网、电商,当然电商它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也是一个促进线上消费的非常重要的平台,所以这些相关的行业也会得到很快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内循环背景下刺激内需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的。

第一财经:我们再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我们看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当中提出,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那么如何来明确它的内涵,是否会有一个量化指标的考量?

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综合指标考量

汪涛:我觉得共同富裕更明显的内涵的话,一方面当然整体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远景目标里头也提到到2035年我们国家GDP要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收入水平左右。另外在具体的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其他的衡量,比如说中等收入的人群要扩大,那么就业要更加充分,贫富差距要缩小,另外一些公共服务,比如说基本的养老、医疗、教育要更加公平,所以我们讲到共同富裕,可能更多的是要从这些方面,当然还有一些指标,比如说人均的预期的寿命我们要提高,另外就是全员的全部劳动者,他的受教育的年限可能要逐步提高,还有包括婴儿入托率等等这样的一些指标都是可以衡量整个社会全体发展的一些指标。

第一财经: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来兼顾共同富裕和整体的发展动力?

汪涛:我觉得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前的很多年政府往往是直接投入到生产之中、投资之中,那么未来的政府的转变更多的一个是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另外一个可能是做好一个规则的制定和监管,保证市场的竞争的规则是公平的、均等的。那么另外一方面可能要退出一些直接介入的投资和生产的活动,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自主权去发展经济,充分发挥它们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所以包括一些要素市场的改革,包括一些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等等,我觉得更多的是支持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自主的发展,同时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第一财经:十四五开始整体进入到了一个经济的换挡期,长达12年的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您认为是否会有一个相应的调整?

短期内积极财政政策不会退出

汪涛:我觉得财政政策应该今年是会有所收紧。实际上积极去年是很积极,财政赤字是明显扩大,今年的话虽然也叫积极,但是财政赤字是缩小的,所以你说未来的话是不是还会有赤字,我认为还是会有赤字的,因为毕竟还有很多欠账,也有很多挑战,包括我们刚才讲到的一些公共服务的提供,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整个社会也在老龄化,老龄化在养老方面等等,还是有一些以前的欠账需要解决,未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所以我觉得财政的压力还是存在的,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说在短期内不会退出,但是今年的话应该是会调整,财政赤字会缩小。

第一财经:财政的压力如果大的话,从短期、长期来看,如何来解决或者是应对这样的压力?

有限的财政资源要用在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方面

汪涛:今年的话经济有望得到非常好的恢复,我们的预测是今年增长8%以上,名义增长是10%以上,所以税收的话是跟名义增长相关的,所以今年的税收应该是有望得到恢复,对地方财政的压力是缓解的。那么长期来说我觉得财政的挑战会更大,我刚才讲到的政府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未来的话,我觉得更多的把有限的资源去用在提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这些方面,而不是直接去做投资,就是限制政府它一定的支出方面的冲动。当然还有一些税收方面的改革,包括个税,还有地方税等等方面的一些改革,使得我们的财政长期来说更可持续。

第一财经:您也提到了税制改革,比如说房地产税,比如说个税改革在未来的话如何来推进?

扩大税基 个税向综合税调整

汪涛:个税改革的话,我觉得是一个更长期的一项改革,目前的中国的个税税率比较高,但是税基很窄,就是说交个税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而且个税基本上是局限于工薪税,就是工薪阶层他的税负比较重,很多其他的收入没有真正的纳入到税收的范围之内,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改革可能是要把个税变成一个更综合的税,更多的收入纳入在这个里头,然后高的税率我觉得可以适当的往下调,这样的税基扩大以后,税收增加的更加平稳,这是个税方面的一些改革。那么房地产税我个人是认为房地产税还是应该推出,而且它的覆盖面应该相对来说不要太狭窄,当然税率也不能太高,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是房地产税具体什么时候推出,应该说有各方面的原因协调不好,所以过去十几年一直在说要推出房地产税也迟迟没有推出。我觉得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房地产税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它短期财政的困境,因为相对于卖地的收入来说,房地产税每年的征收这个量是比较小的,它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更多是一个长期的调节机制。

第一财经: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继续提出了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尤其是可持续性,一直是备受关注,所以我们到底怎么理解今年的可持续性的宏观政策?

不留长期隐患 政策刺激力度注重把握得当

汪涛:我的理解可持续性是说不要留下长期的隐患,比如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出台了比较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之后留下了不少后遗症。所以这一次去年的政府的刺激政策应该说还是虽然规模也比较大,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有限,有保留,它也考虑到一些可能的负面的影响,所以是把握的比较得当。未来的可持续,尤其是讲到财政,我们刚才讲了很多财政的问题,那么现在的债务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债务规模也比较大,中国整体的债务规模也比较大,如果讲到可持续的话,实际上就是说财政赤字在适当的时候可能还是要缩小,所以就是说要减少债务的积累,这就是未来的一个可持续性,那么我觉得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头来看,一是财政赤字的缩减应该还是小于我们之前的预期,另外一个就是包括地方专项债,今年也有3.6万亿,应该是高于很多市场的预期,那么在货币政策上也是继续强调了这种就是说要合理适度要灵活,我觉得应该还是给市场一个信号,就是说还是会有一定的连续性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