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热情更新中】大V观点热榜 | 聚焦

2021-05-12 18:00:13

作者:大V有话说    责编:徐悦琳

多位大V共同关注了哪些热点? 尽在【大V观点热榜】 点击标题可看原文

多位大V共同关注了哪些热点?

尽在【大V观点热榜】

点击标题可看原文

 

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大解读合集

人口数据官宣!这个隐忧必须重视起来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付一夫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正式出炉!近期关于人口的所有疑问和猜测,如今都有了明确答案。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人?人口总数究竟是在增长还是在减少?简言之,我国人口总数超过14亿,仍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并且在过去10年仍保持了低速增长态势。那么,比起“六普”,“七普”数据所显示的人口结构又有了哪些新变化呢?

 

人口普查数据折射两大亮点、凸显两大挑战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人口是关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摸清人口规模和结构特征是政府经济决策的基础。第七次人口普查耗时一年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就当前中国人口总量、结构特征、变化趋势做了全面呈现,对于当下经济分析与决策意义重大。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人口突破14亿人,这一结果并非如此前媒体报道的“负增长”那样悲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老龄化背后存三大商业机遇

增量研究院院长 张奥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大,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相比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第一是保险业,在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越来越重的赡养负担下,养老需求越发旺盛,推动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比如,日本是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日本宜家著名的老牌百货公司新宿京王百货就是凭借聚焦于老龄群体的独特市场定位得以生存发展。

 

老龄化和低生育,将如何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

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马光远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5月11日终于揭晓: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虽然人口总量仍然保持了正增长,但中国人口进入“低生育周期”的趋势基本已经确立。

 

七普数据颠覆五大认知 这些与你十年内的幸福有关

智谷趋势合伙人、执行总编 黄汉城

中国人口没有出现1949年以来首次下降!中国总人口更没有跌破14亿。然而,随着数据的公布,带来忧虑和问题却只会更多、更明确、更具体。第一,中国人口拐点是否已注定将提前到来?第二,中国人口结构失衡,比如民族、性别、年龄是否已经积重难返?结果就是,第三,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危机将会以何种方式呈现?虽然,目前公布的数据只是大略情况,更详细的数据将会在今后陆续公布,但仅仅是有限的数据已经足以让我们窥豹一斑。

 

十组数据看透七普 人口危机真的来了?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管清友

人口普查十年一次,万众翘首以待的七普人口数据正式公布了。人口数据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人口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确定性最强的变量,直接决定未来经济走势,重塑商业模式。而且趋势一旦形成,基本无法改变,无论是放开三孩还是全面放开生育。因此,对人口摸底十分必要,洞悉人口大势,并应全力采取措施,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对这种结构变化带来的系统性影响,特别是人口断崖式下滑所造成的冲击。

 

一图掌握人口数据关键变化 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赵伟

点击标题,从一张图看2020年全国第七场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关键变化。

 

二、热议通胀与滞胀

类滞胀周期临近,投资难度越来越大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管清友

虽然由于低基数和需求回暖,市场对4月PPI已有预期,但大宗商品和全球运输价格持续上行,数据还是有些超预期。相信这两天大家也看到了,动力煤、螺纹钢、铜等大宗商品疯狂上涨,不断突破新高。由于全球经济还在复苏过程中,外需强劲,带动运输价格上行,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创下2011年以来新高,大宗商品持续疯狂上涨,钢铜油三大大宗商品之母,年初至今涨幅均超过30%,且还没有停下来的信号,预计5月PPI会再创新高,大概率会超过7%,甚至有可能突破上一轮2017年2月7.8%的高点。

 

通胀来袭:成因、影响及展望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任泽平

我们在今年初提出三大观点:通胀预期、流动性拐点、风格切换。4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PPI、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大幅上涨,而且是连续几个月上涨,通胀来袭。此轮通胀主因:中美欧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改善;巴西智利印度疫情失控、澳大利亚和中国经贸关系恶化、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等带来的供给约束;美国继续货币宽松、拜登刺激计划、中国不急转弯等带来的流动性过剩。但是,最根本的是经济周期的力量!

 

通胀压力继续上升:原因几何,何去何从?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汪涛

4月CPI环比跌幅从此前的0.5%收窄至0.3%,其中食品通胀环比跌幅收窄至2.4%、非食品通胀环比再次上涨0.2%。再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低,4月CPI同比增速从此前的0.4%加快至0.9%,其中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速提高了0.6个百分点至1.3%。具体来看,猪价环比再次下跌11%(同比下跌21%);疫情防控形势较好叠加节日因素影响,居民出行大幅增加,旅游价格环比大幅上涨4.7%(同比下跌2.4%)。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