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有紧密型医共体,别处可能还没有这个便利条件。长期护理保险是国家顶层设计,已发布了两批试点城市,市辖区内的县域也可以争取。对县域医保部门来说,一方面,不可轻视紧密型医共体,它能助力很多医保新政顺利推行;另一方面,不轻易放弃探索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未来实现高效率全覆盖的关键点和难点就在美丽乡村和乡镇。
不能轻视紧密型医共体
作为一名医保研究人员,笔者认为,县域医共体承担了医保支付命题。医共体、医联体、医疗集团、远程专科等提法,都不是医保原创词汇,是医疗卫生组织形式用语。做行业改革,什么最重要?是组织。因此医保改革不能轻视医共体。
医保不轻视它,能有什么好处?有很多。一是医防协同。结合医共体可在属地增加规模,场景有点像DIP(按病种分值付费)那种广覆盖,但内涵要大得多。二是专病保障。比如门诊两病、慢性肾病、结核疾病、肿瘤疾病等,有了医共体这块根据地,医疗、医保两家可以坐在一起话事,而不是各说各话。
长护险覆盖难点在县域
长期护理保险全民覆盖的难点,在广大县域。
第一,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各有担当,而中西部地区成果更好。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从本地实际供需情况出发,要为全国探索长护制度运行的合理性、可持续性、可扩展性。自2016年首批试点以来,从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到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审慎推进。但其难点在于,在广大乡村地区,供方服务可及性差,即便长护制度马上覆盖了,也会导致“穷帮富”。各省份近百个城市已试点,他们的筹资观、支付观分别如何?政策和市场互动如何?这些都需要观察。
第二,县域经济发展还在路上,面对年轻劳动人口外流怎么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做到全覆盖,不仅要考虑空间覆盖问题,还有时间积累问题。从近期统计看,全国已有38个“GDP千亿县”,但这都是掐尖儿的成绩。年轻劳动人口早年外出就业、外漂生活,后来这一庞大群体中的一部分返乡稳定下来,或回到故乡附近,或类似的地方。从“以收定支、现收现付”到“部分积累、虚拟账户”,长期护理保险介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之间,应辩证用好优势。
第三,建立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专家外脑能集中帮助做哪些支持。和支付方式改革、国家药品谈判、国家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等医保改革重点一样,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也是改革重磅担当,但在数据监测评估上的需求较少。一方面,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筹资、参保、待遇、支付、监管、经办等,自成体系且富有创新。另一方面,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到一定阶段,必然以全覆盖、高效率为目标。这时就需要“摸总数”“织密网”,相关数据统计专家,对此宜尽早启动研究。
第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变现点在哪些方面。以“门诊两病用药保障”为例,这一措施上接健康中国、医防协同、医保扶贫,下接地气。有的地方做好了,有些地方没做好。医保顶层政策设计继而推出健康管理专项行动来巩固推进。回到长期护理保险,有和“门诊两病用药保障”相似的机会与任务。笔者建议:商保参与其中,一是将承办项目向乡村渗透,市场做大做全,才有多层次;二是做基本制度之上的附加保险产品、保障服务、技术标准。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都要求做好社会保障、综合治理。紧密型医共体和长期护理保险在乡村地区的积极实践和发挥作用,是“十四五”期间县域医保工作的重要机遇使命。继三明医改之后,地方也可能由这两个方面发轫,结合实际条件、创新尝试,形成有代表性的案例。
(作者系医保领域研究者,丝路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心研究员)
目前我国的长护从业人员仅为30多万,长护险全面推开之后,护理人员的缺口预计会达千万级。
自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已有约30万人从事长期护理服务工作,但仍存在服务人员技能与失能人员需求不匹配、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一季度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大增39.2%,农村居民出游花费增长39.6%。
试点8年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是业内人士普遍的呼吁。
有11个县域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超过了1500万元,其中,昆山、江阴、义乌位居县域电影票房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