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正在把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ESG投资俨然成为资本市场的关键词。
8月12日,由第一财经主办的2021零碳峰会在上海正式举行,围绕从1到0探索人类社会关键转型阶段展开探讨。根据联合国领导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9日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科学界存在广泛共识,人类活动导致了地球变暖。同时,全球气候系统经历着快速而广泛的变化,且部分变化已无法逆转。要避免全球进一步变暖,各国必须推行“净零计划”。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总经理兼ESG业务部总经理赵永刚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ESG已经成为目前金融市场落实碳中和战略的主要抓手。截至2020年,全球ESG投资规模将近40万亿美元,这一占比在整个全球的资产管理规模中所占比例都是较高的。以美国为例,可持续投资规模17.1万亿美元,占美国资产管理规模的30%以上。

赵永刚表示,尽管境内市场ESG投资起步较晚,但整体发展迅速。不过,目前ESG投资发展还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未形成统一共识的ESG标准,各家评价机构的结果差异很大;二是ESG投资实践经验不多,缺乏大规模投资。
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此前估算,若全球温度升幅目标被控制在2或1.5摄氏度,未来30年中国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万亿至138万亿元。
对此,毕马威金融风险管理中国区主管合伙人曹劲在作主旨演讲时强调,双碳战略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同样不容忽视。从风险管理者的角度,要识别和评估、计量这样的风险。比如,企业到底多绿或多棕、真绿还是假绿,必须做客观的评级。这项工作需要很多数据、模型和业界专家共同推动。
曹劲称,金融投资风险的另一特点来自于气候风险的长期效应,即一些企业认为多排放污染物并非迫在眉睫的问题。通常,国际上会采用压力测试或是情境分析的方式来判定。他还建议,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构建一系列先进的评价方法,以客观分析绿色资产和棕色资产等。

“从2018到2021年,我们对MSCI的A股成份股公司进行评级。这些评价的标的里面,评级上升的达到了16.2%,而评级下降的只有6.2%。明显可以看到这几年的进步非常快,说明整个生态圈越来越重视了。” 国际指数编制公司明晟(MSCI)执行董事、中国指数业务总监黄凡在峰会上说。
那么,ESG发展还面临哪些阻力?黄凡表示,目前国内投资者的主要导向是追逐短期的好赛道。ESG资产的规模相对占比较小,投资者对整体ESG三个议题以及ESG最终能为他们带来的收益,需要一个接受和确认的过程。尽管还在初始阶段,但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中平资本创始合伙人、总裁吴斌认为,一般传统意义作为衡量的尺,投资人看到的只有业务收入、成本、利润等情况。但是一家有责任长远的投资企业,会看到资产负债表里更多的内容。现在需要换一个更新的尺,从ESG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更多的维度衡量企业。不过,对于处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说,这可能是关乎生存与死亡的挑战。

“绿色金融最大的目标,是通过新的金融的手段解决市场失灵的外部性的问题。从我观察到的角度,我们的市场竞争非常充分、非常激烈。在很多传统的行业,毛利率可能都是个位数。对于他们来说,能否生存是处于第一位。”吴斌说。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在致辞时表示,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全行业的风向标。第一财经重点关注零碳目标下的经济发展,将积极发挥媒体特长,持续加大在绿色发展领域的报道力度。为此,将通过全媒体生态发挥全球化布局的优势,在一财客户端开设零碳频道,密切关注政策、行业、公司的低碳发展动态,及时为全球企业以及投资者提供优质的内容。

据了解,本次峰会积极响应国家环保低碳的号召,鼓励与会嘉宾绿色出行,会场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供应,相关消费品均可循环再生。经测算,整场活动的碳排放量仅为0.9吨,在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和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支持下,已实现“碳中和”。
上海涉外企业ESG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是全国涉外领域首个ESG促进政策,沪港两地以“标准衔接国际化、实践赋能生态化”双高度深化合作的生动实践,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双碳”战略落地。
当前绿色金融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建立跨界的“共同语言”,让技术创新可量化、环境价值可衡量、长期风险可评估。
2025上海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开放日系列活动之“检验检测认证护航企业‘走出去’”专场活动由第一财经&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 ESG服务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活动围绕全球贸易规则重构背景下企业出海面临的检验检测认证挑战,通过政策解读、行业痛点剖析、解决方案分享与圆桌对话,为上海乃至全国企业搭建高效交流对接平台,助力企业“走出去”提质增效,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高质量跨越。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ESG服务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上海在推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将为沪上乃至全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