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日前在第一财经云上会*中国经济论坛 “‘十四五’开局之年 创新中的中国行业”专题系列直播中表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会逐渐下降是世界现象。通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可以延长我国人口数量的红利。
(以下为发言视频内容)
黄伟
第一财经主持人
您觉得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那么在未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更加侧重于强调人力资源质的提升,还是侧重于量的增长?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个人认为从量的增长角度来讲非常困难,比如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率就会逐渐下降,这个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会出现。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发达的城市,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会越明显。所以,尽管当前出现了“三孩”政策等等政策的调整,这个大的趋势我想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我觉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发展肯定要依赖于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在给定人口的数量和增长趋势,甚至未来可能转成微弱的负增长的趋势下,要提高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说,在空间布局上,如果同样的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从一些小城市转向大城市,实际上是客观上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的话可以延长我们人口数量的红利。
第二个发展的动力就来自于质量的提高。质量的提高,其中依赖于整个中国人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等等方面提高,还有就是在教育发展当中要更加注重质量,来顺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个需要看到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客观规律,就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占比会越来越高。那么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一个可以期待的趋势就是,服务业对于创造就业,特别是对于那些受教育水平并不是很高的劳动力,对他们创造就业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强。这个时候城市经济,特别是大城市的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创造就业里面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强。
人口数量的负增长可能马上会到来,那么这个时候结构的效应,它可以在正面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以上为陆铭在“云上会*中国经济论坛 开局”行业专题系列直播--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知新觉”上的发言节选)
制片编导:
吴磊 许姗姗 周宝平
项目制作人:
傅娆
“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母基金的设立要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接下来,以产业生态为持续发力点,临港正在聚力未来产业,抓住下一个发展“风口”。
2024年全国有海水淡化工程158个,工程规模285.6万吨/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年海水冷却用水量超过百亿吨。
聚焦新变化新需求,统筹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矿产资源、海洋经济、基础测绘、林草、地质调查等专项规划编制
当下,世界超过100万物种面临灭绝,关键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投资自然的紧迫性前所未有。6月25日,在2025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盛会上,第一财经· 中国经济论坛第14度携手世界经济论坛举办电视专场论坛,以“自然受益型经济:10万亿美元的商业机遇”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金融和企业届的资深专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寻找如何通过经济模式和金融手段的创新,有效形成驱动力,来激发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