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在第五届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数字金融应该促进绿色金融绿色经济的发展。研究认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要的投资达百万亿元,数字金融要支持绿色金融提质增效,助力实现两碳目标。
他认为,第一,数字金融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要通过数字技术降低金融业的自身能耗,使行业更加的绿色环保;第二,数字金融要有助于提升绿色金融的服务效率,使绿色金融更加精准,配置资源更加高效,风险管控更加有力;第三,数字金融有利于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降低碳交易成本,提高碳交易效率,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稳步发展。
王兆星指出,为促进数字金融自身的健康安全发展,也必须要加快相关的制度建设。要强化金融数据的治理,尽快完成各类信息保护立法进相关配套,规范数据采集和使用,完善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推动建立统一的国家金融数据信息平台,优化征信体系和动产抵质押系统,依法推动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运用。
他还表示,要加快数字金融的产业标准,推进金融机构加快科技能力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做好金融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大数字金融产品服务标准供给,发挥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王兆星同时认为,要做好数字金融监管,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同类金融业务坚持统一监管标准,防止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无照驾驶和有照违章驾驶,突出技术中信加强监管,强化对数据及算法的审计,做好数据金融宣传教育和数字金融消费者保护,积极发展监管科技保护,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的数字金融的监管机制。此外,是加强数据跨境流动的国际监管合作,
“数字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它会具有金融所有的风险特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一些传统风险,同时作为数字化金融还存在算法风险、数据风险以及垄断及新型的大而不能倒的风险,所以发展数字金融必须以有效的监管为前提,把风险防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守住风险底线。”王兆星称。
《意见》首次在省级层面明确碳排放配额属于合法质押标的,首创以省级文件明确“双登记”模式确认碳资产权属,并设置行之有效的违约处置机制,标志着广东在推动统一的碳金融市场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
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碳路未来-2024气候行动典型案例”涵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气候行动公益项目、减排与碳汇项目、产业生态圈建设、绿色金融、绿色能源、政府、园区气候行动、循环经济9大类共计41家机构获得案例入选证明。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上海正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联动发展,航运金融作为关键的纽带,其创新发展对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