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迈向功能全面升级,“十四五”施工图重点一览

第一财经 2021-09-29 22:08:01

作者:金叶子    责编:计亚

很多地方都在提创新策源,但是上海是唯一把创新策源作为整个城市功能的。

“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主线,提出8项核心指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上海市印发《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9月29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聚焦《规划》作相关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市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3+4”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演进,我国进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时期,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处于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实现功能全面升级的新阶段。”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总体目标上,到2025年,上海将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吴清在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上海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创新被摆在发展理念的第一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强化原始创新、提升策源能力则是推动创新从‘0’到 ‘1’、从无到有的关键。我们国家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迫切需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尽快补上短板、缩小差距。未来15年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跃升期,迫切需要提升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全球影响力。”他说。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规划》16个字基本原则——使命导向、策源驱动、赋能发展、开放融通,充分展现了《规划》的特点。

“要特别注意前面两个。使命导向,就是要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强化重要研究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集合优势力量,力争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策源驱动,则是以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和配置为关键,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稳步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加快实现从无到有的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突破,为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源头理论支撑。”石谦说。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规划》总体思路十分清晰:一方面,通过加强上海创新策源的条件和能力建设,持续催生基础前沿领域的原创性成果,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坚克难,为上海经济增长提供高水平科技保障。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通阻碍主体协同、要素流动、能力互补的“堵点”和“痛点”,让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能够各展所长,各显神通。

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一直被摆在重要位置。2020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截至2020年底,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58项。基础研究影响力方面,2020年,上海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的论文总计124篇,占全国总量的32%。

《规划》包含了8项核心指标,提出到2025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4.5%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等目标。

根据《规划》,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将狠抓8项重点任务落实。包括加快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科技增进民生福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聚焦张江,推进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建设;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构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城市科学文化,打造全国科普高质量发展标杆;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推进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吴清表示,在新发展格局下,上海正在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利用自身的各方面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中心节点战略链接的作用,也必然要求上海以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打造更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释放和创造新的更大需求,促进国内大循环更畅通,助力我国在国际循环当中塑造新优势。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未来将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上海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上海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攻坚;以上海为龙头强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未来产业新引擎;支持上海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上海凝聚高端人才支持上海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石谦告诉第一财经,创新策源并不容易,因为策源有偶然性,需要有集聚度。“各种资源禀赋、产业链、创新链有一定的集聚度才可能产生。很多地方都在提创新策源,但是上海是唯一一个把创新策源作为整个城市功能的城市,而不仅仅是科技一方面的能力。”

科技人才发展引育并举

作为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在整个创新驱动、科技发展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项研究的主体。

数据显示,在沪两院院士178人(居全国第二)。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 21.5 万(占全国的 23.7%),核发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证数量约 5 万份,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 8 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为全球科学家在中国事业发展的首选城市。

本次《规划》的第六部分,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次关于科技创新人才也比‘十三五’规划篇幅大幅度增加。”石谦说。

例如,打造基础前沿科技创新团队、强化重点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支撑等。

具体来看,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团队培育。强化战略领域前瞻部署,支持围绕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和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效应。

石谦分析称,本次《规划》,人才发展的内容是非常成体系的,从不同层级来看,最顶端的是世界一流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二个是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第三个是基础研究(人才)。另外,我们还要有雄厚的科技创业人才,以及强化科技服务。“前端有基础研究,中端有产业人才,后端有科技创业人才,还有为他们科技服务的人才,形成一个链,以及一流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他说,这次推进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引育并举,除了较多布局在引进人才外,更重要的是上海要为国家培养一大批科创人才,所以把育作为重点来打造。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技策源能力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产业问题。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高地,长三角地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科技部去年底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同时,2025年,长三角要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

李萌说,在打造长三角产业发展新引擎中,上海市发挥着引领作用、带动作用。将支持上海牵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做强做实做大,在集成电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海工装备、精准医疗等方面,培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中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高地”,共同设立长三角联合攻关基金,编制联合攻关实施方案,联合转化科技成果,加快补齐上海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锻造未来产业发展长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