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论:打破惯性思维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2021-10-12 21:11:29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许云峰

对于民众而言,也应该打破常规思维,认识到北方洪涝和南方寒潮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进入10月,原本“十年九旱”的山西突遇洪涝灾害,在积极救助的同时,更需思考如何提升应对日益频繁的非常规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

12日上午山西省召开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通报,10月2日至7日,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平均降水量119毫米,最大为山西临汾大宁县降水量达285.2毫米,目前共致山西11个市76个县(市、区)175.7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5人,失踪3人,紧急转移安置12.01万人。

山西属于华北,原本属于中国降水较少地区,往年自然灾害以旱情为主,此次突发洪涝颇令人诧异。事实上,近年已接连发生山东、河北、河南水灾,今年7月的河南水灾亦为数十年来少见,造成的损失远在此次山西水灾之上。叠加南方地区今年出现的最长夏季,民众越来越担忧极端气候可能频发,也对常规的防灾抗灾形成挑战。

这样的担忧正被业内研究验证。今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称,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极端天气、极端自然灾害会变得越来越频发。换言之,不管是极端强降雨、极端台风灾害、极端干旱,甚至有可能到冬天有极端寒潮,都会呈现频发趋势。就中国而言,此前不常见的夏秋季节北方洪涝、冬春南方寒潮可能会成为常态。

很明显,这要求政府和民众应对自然灾害的常规策略和惯性思维需改变。此前,我们对南方夏季的水灾和北方冬天的寒潮应对自如,往往能将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未来,我们应对非常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警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灾害损失的程度。今年北方水灾受损严重,预报不及时、不够准确是重要因素之一。而对暴雨的预报“失准”,既有技术水平的客观原因,也有研究不足的问题。首先是地方上对气候变迁导致的局部气象变化研究不足,其次是极端天气出现前的预报失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一直不高,属于世界难题。

但困难并不是借口,未来在科学研究上,还需要更大力度去深入开展,做更多深入分析,来支撑防灾减灾工作。如重点开展北方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相关的预警预报、灾害风险防范的研究。应该说,虽然人类在阻止自然灾害到来方面能做的不多,但通过建立一个完备的预警系统,无疑可以减少相当部分的损失。

预警之后是政府和民众的应对之策。正常而言,气象部门会根据预报的灾害等级发布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但问题在于,预警之后什么样的情况需要停工停产?应该怎么协调各部门?怎样调度各种救灾资源?对应要采取的应急行动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成熟的做法。

未来这些都应该细化,确保每次预警后都能有制度化的成熟反应。同时,鉴于灾害预报尚处于准确率不断提升阶段,政府部门应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只要灾害发生达到一定的概率,就应该提前采取相关对策,如停学、停工甚至停电。今年夏天,珠三角地区曾预报高灾害级别的台风将登陆广州等城市市区,政府提前决定部分停工停学,最后虽然台风擦肩而过,并未在市区登陆,但这一套成熟化的流程必不可少,因为一旦忽视可能遭遇相当大的伤害。对于民众而言,也应该打破常规思维,认识到北方洪涝和南方寒潮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一旦灾害来临之际能有充足的心理和物资准备。

在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打破惯性思维予以应对,包括对极端尤其是非常规自然灾害预警的研究,以及政府应对策略、民众心理的改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