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银行业的蝶变与荣光

2021-12-29 18:44:40

作者:温彬    责编:杨斐然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中国银行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银行业又该如何相机而变,争取更大成就?

20世纪90年代,巨额不良贷款对中国银行业、金融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这也被认为是国有银行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的中国银行业面临哪些困境?

由于对国有银行经营效率和质量的担心,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能否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受住外资银行的挑战,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彼时,由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弱;没有建立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机构臃肿,人员规模大,但高层次人才缺乏;员工待遇、人员培训等方面没有优势;仍然承担较多的政策性、社会性服务功能,因此具有“改制、改革、改变”三方面的迫切需求。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银行业具备了深化改革和市场化发展的制度环境。改革开放20年,我国经济社会制度沿着市场化方向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实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现代金融制度,实现银行业转型在理论和制度层面逐步具备了条件。在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及加入后,银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成为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识和急迫要求,国家层面推动银行业转向市场化发展的改革举措呼之欲出,需要政府、银行、市场等层面及时做好准备。

第二,银行业深化改革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20世纪90年代末,尽管我国银行业改革成绩巨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形成各自优势,但发展仍不平衡,矛盾问题比较突出,除体制机制和不良资产包袱等问题外,还有来自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挑战。并且,银行业发展也面临流动性过剩、盈利压力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有限、社会诚信意识淡薄等新的外部问题和压力。

第三,银行业监管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1997年12月,世贸组织成员国通过《金融服务自由化多边协议》,意味着我国将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批准成立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允许其在限定范围内依照我国法律法规,为我国境内企业提供一定的银行服务,这给我国银行监管体系带来很大挑战。

如今,中国银行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内部风险管理能力也持续增强。从困境中突围,中国银行业采取了哪些措施?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银行业充分利用短暂、宝贵的5年“过渡期”,加快改革,苦练内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新的挑战。

一是深化股份制改革。银行业坚持改革与管理、发展并重,普遍开展了体制机制改革,向股份制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围绕“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的原则和要求,深入改革,深耕细作。同时,积极应对外资银行竞争,以主要经营管理指标达到国际水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银行为目标,改革体制机制、加快业务创新、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主动拥抱“国际化”,银行业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二是完善内控机制。银行业围绕以转变经营机制为核心,以资产质量为中心,建立健全问责机制,防止违规经营和不良资产反弹。建立巡视制度,拓宽监督渠道;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稽核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稽核质量控制;全面提高监察稽核科技含量;建立商业银行稽核工作的自我评价体系;构建监察稽核信息管理框架;强化专业管理,提高人员素质等。通过完善内控机制建设,银行经营业绩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上升、盈利能力增强、不良贷款率下降,与此同时,也进一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三是完善风控体系。银行业按照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基本要求和借鉴现代银行管理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全面风险管理和全员风险管理,该体系能够将风险管理覆盖到银行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名员工,时时处处关注风险、控制风险。逐步确立“大风险管理”战略定位,在风险管理架构上,逐步从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机构逐步过渡到全面的风险管理机构。

四是整合内部机构和流程。借鉴国际经验,银行业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优化组织结构,推进实现机构扁平化和营运集中管理,并通过设立完善机构设置,提升区域服务跟踪和市场联动的整体能力;以业务垂直管理为方向,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建立战略业务单元组织架构,推进实现核心业务的垂直化管理。

五是加强信息科技建设。银行业吸收国内外金融业务和技术发展的优秀成果,确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从应用架构、基础设施架构、信息科技治理架构及安全架构方面全面规划和操作实施,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在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入世贸组织几年后,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实现了管理支持系统的信息化。

六是深化人力资源改革。银行业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建立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培育与使用相结合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重视人才引进,优化和调整内部人才结构,加大培训开发力度,加快各类优秀人才培养步伐,不断提高全员素质。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在过去20年里,我国从未停下开放的脚步和改革的进程。在当前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应该强化哪些方面,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未来,银行业应主要强化三个能力。一是要强化服务双循环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加快重塑,国际大宗商品供应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国内银行业在发展中,要注重强化金融服务双循环的能力。充分运用银团贷款、股权融资、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方式,助力实体企业发展;加强与跨境金融机构的协调与对接,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根据我国的跨国公司业务布局变化,做好资金的归集服务,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跨境投资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跨境贸易新业态发展。

二是要强化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目前,全球金融体系风险水平处在上升阶段,国际金融监管环境有可能“转向”,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等造成的“输入性风险”势头不减,国内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不利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风险传染的复杂性、快速性和严重性,将防范系统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风险的识别、监测、预警和处置,建立完善预防机制,特别是对于挂钩国际金融市场标的的产品和业务,建立健全完善、动态的风险监测机制。

三是强化数字化经营发展能力。数字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各国均高度重视培育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国内银行在数字化经营发展方面目前具有优势,要把这种优势继续保持和扩大。加快数字化转型既是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向,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银行业要坚守“以客户为中心”原则,服务好本地与跨境客群金融服务需求;学习借鉴开放包容的互联网思维,持续巩固夯实金融科技能力;加强与外部机构的联合创新,加快构筑多维度、无边界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同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业务转型。我国银行业发展一直以“资产驱动”为主,“负债驱动”模式仍未占主流。随着数字化经济发展,轻资本业务的盈利能力将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银行的比较优势将加快从资金规模转向金融服务综合供给能力。为此,要注意在业务方面的转型和调整。

二是客户结构。体现在对公业务中的小微企业客户数占比提高,零售业务中的老年客群服务需求更加明显。在此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客户结构变化对银行盈利带来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三是风控压力。我国银行业当前的经营形势和面临的风险环境,与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更加直接,风险在衍生品等中介作用下传染性更强,各国对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等领域中的风险也仍没有全面和系统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各类可能的风险因素,更加审慎防范风险的“蝼蚁之穴”。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