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财政发力,助力稳增长——2021年地方区域财政分析(下)

2022-03-02 01:37:20

作者:殷剑峰    责编:高雅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22年财政政策的三个要点: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即增支、减税和控制债务。

2022年财政减税增支为重点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22年财政政策的三个要点: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即增支、减税和控制债务。增支、减税和控制债务是财政中典型的“不可能三角”,因为财政收支的恒等式是: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新增债务。

在增支、减收和控制债务这个不可能三角中,过往几年选择减收和控债,而在减收和控债方面,控债更加重要,自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以来,防风险就一直排在稳经济的前列,而防风险的重点对象就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如果2022年选择减收和增支,那么,在“财权上收、事权和债务下放”的财政体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将在2023年变得非常棘手。2021年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城投债券以及少量影子银行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务达到近47万亿元,而地方财政收入仅11万亿元,按照平均年化5%的负债成本,地方政府债务一年的利息支出是2.35万亿元,因此,2021年地方政府负债约为收入的4.5倍,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近一半需用于债务的还本付息。即使将政府性基金收入纳入偿债口径,地方政府负债仍超出收入的四分之一。2022年减税降费政策将持续助力中小微企业的投资需求,财政收入会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专项债发行加快,2021年底财政部已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限额1.46万亿元,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预计则2023年将进入一个负担更重的债务偿还时期。

从刺激经济的角度看,2022年财政重心为“稳增长”,财政政策更侧重于减收和增支来助力经济复苏,但财政收支恒等式表明这必将增加政府债务。观察2008年以来中国四大部门新增债务可以发现,中央政府的新增债务历来都是最低的,而每逢经济刺激都依靠的是新增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杠杆率由2008年的1%增至2021年的41%,上升了40个百分点,而中央政府杠杆率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例如,在2009年“四万亿”、2016年经济摆脱PPI通货紧缩和2020年新冠疫情,地方政府新增债务与经济周期从低迷转向复苏高度同步。

在目前需求疲软、基建乏力的情况下,财政承担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责任,财政体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破除“不可能三角”就需要新一轮的财政体制改革。第一,推动央地财政支出责任的改革。随着人口流动加速,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类项目跨区域特征愈发明显,中央政府对于各个区域的统筹协调能力也越来越重要,中央政府需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同时2022年中央对于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更大,更加直接,推动财力直接下达市县基层,促进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且转移支付资金会更多倾向于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形式上更多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以提升资金使用的灵活性。第二,推动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省直管县”的试点范围,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2022年起,河南省全省102个县全面推行省直管县改革,各项转移支付资金及债券资金直接由省下达至县,且县级财政收入不需要再上交市级财政。预计2022年有更多地区推行省直管县改革,减少行政方面的资金浪费,同时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第三,持续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推动债券管理体制改革,注重债券资金的精准使用。2021年10月,广东、上海、北京开始进行全域无隐性债务风险试点,全面清理区内存量隐性债务,2022年1月,广东如期实现存量隐性债务“清零”目标。同时,部分地区的地级市也进行隐性债务清零工作,如陕西省汉中市在2021年末设立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工作专班。可以看出,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甚至实现全国政府隐性债务清零是最终的目标。因此2022年城投债债务政策将持续严监管,进一步清理整顿城投平台,新的城投平台发展将更多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产业、民生建设领域相结合,以有效促进基建投资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专项债券的发行更加注重精准性,更加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和债务风险,同时再融资债券的发行将成为置换到期债务的主力,各地会加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促使隐性债务更加规范化、透明化,有效助力地方隐性债务的化解。第四,推动财政与货币政策更加协调配合。以财政为主,货币为辅,财政和货币政策都会更加积极主动,节奏相辅相成,发力进度会比较靠前,以更好地配合进行跨周期调节。财政政策更多倾向增加人口和有效劳动力方面的支出,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货币政策需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以促使财政政策更加精准有效地助力实体经济,财政资金可以更好更快地传递给小微企业,确保财政支出的精准滴灌,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抗风险能力较差的行业,引导有效投资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稳定增长。

(作者系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