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较前值上升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6%,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生产扩展趋势不变,但边际小幅放缓。2月生产指数较1月下降0.5个百分点,至50.4%,主因在于春节假期扰动。节后复产复工进度整体良好,支撑生产端保持扩张势头。从业人员则较前值上升0.3个百分点,至49.2%,表明节后企业用工情况边际好转,但整体仍难言景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进一步上升1.2个百分点,至58.7%,表明多数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预期进一步改善。如果用“新订单-产成品库存”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两个变量作为生产项的前瞻性指标,可以预测,未来制造业企业生产有望继续改善。
需求较上月有所改善,新订单重回景气区间,但出口订单和在手订单仍位于荣枯线下方。需求改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需求增加,2月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分别上升1.4和0.6个百分点;二是在手订单和产成品库存的消耗,二者分别下降0.6和0.7个百分点。供需缺口边际弥合是有益的现象,但是否意味着前期宏观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向需求端传导仍需进一步观察。
原材料价格反弹,短期内或影响企业盈利。导致近期原材料价格反弹的原因较多,新增变量包括俄乌战争、国内政策纠偏等方面。由于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超过产成品,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短期内可能面临一定的生产经营压力。后续随着稳价保供政策的落实,相关影响有望逐步消除。
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齐降,印证需求边际回暖。2月采购量位居景气区间(50.8%),且边际上升,表明企业为应对需求回暖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已经采取行动。这与生产经营活动预期项的表现是一致的。
总体而言,2月PMI传递的信号较为积极,但也应该注意到,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小型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其生产活力较高,且容纳了大部分就业,是观察供给端景气程度的重要表征。因此,后续宏观政策安排应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纾困,帮助其恢复生产经营活力。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小幅上升,但需求尚未展现改善迹象。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至51.6%,但新订单和销售价格两项指标不景气程度有所加深,这意味着服务业需求并未有所改善。建筑业和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投入品价格和从业人员分项改善明显。未来随着“稳增长”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及出游需求的回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望继续上升。
(作者为宜信财富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王好)
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58.0%及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中国智能家电制造商凭借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独特的设计创新,正持续赢得海外市场青睐。
3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8%,连续6个月运行在54%左右的较好水平。
3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