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选择留守园区封闭作业时,陈励峰估摸着最长时间不会超过两周。但后来的情况超乎想象,封闭时间持续延长,解封迹象尚未显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挑战。”
陈励峰是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捷氢科技”)安全管理部安全经理,从3月31日起,他就带领着另外近50名员工留守园区作业至今。
这50名员工中包含电堆开发、系统开发、测试验证、生产制造和后勤保障部门……就这样,过去一个月,他们在“连轴转”中扛起了整个捷氢科技一线作业的重任。
“此次疫情对公司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成熟产品的生产和交付受制,公司难以组织正常生产;二是外部物流受制,原材料和零部件进不来,公司生产的产品出不去。”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和许多人的观点一样,卢兵兵认为,复工复产最关键的是全国的物流要通,同时企业员工能进入车间参加生产。
一个好消息是,近期,捷氢科技正在申请进入上海第二批复工复产重点企业名录中。接下来,捷氢科技将预计新增29名员工进入园区参与一线作业。但即便如此,捷氢科技在复工复产的路上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次封闭
总部位于上海的捷氢科技,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和生产。今年三月,随着中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的落地,和行业众多氢能公司一样,捷氢科技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然而,正是这个时候,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袭击了上海,让捷氢科技原本热火朝天的生产经营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从3月15日至今,公司陆陆续续封闭了三次。”4月24日,卢兵兵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3月15日,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先于全市进入了48小时疫情防控静默期,园区位于该镇的捷氢科技,进入第一次封闭。
“第一次驻园区后,期间出来过几天。但从3月31日下班后到现在,一直没有出来过。”也是在4月24日,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一线员工提出驻厂前,大家先把家里的情况梳理和摸排一遍,同时公司也对每个员工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也排查了一遍,这些确认条件允许之后,才确定哪些员工适合留在园区里。”
2021年5月,捷氢科技上海新园区投入运营。但园区建成后,从未有过员工在里面居住的历史。
相对于居住条件,难以预测的封闭时间则令人忐忑不安。“一开始,我们都以官方通知的封控时间为准,当时大家都有盼头,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心态是非常乐观的。第一次解封的时候,我们还发一些视频庆祝。”陈励峰说,“但是从4月1日开始,随着封闭时间不断延长和解封时间的不确定,大家心里难免出现一定的落差。”
4月1日,在上海浦西启动全域静默管控模式开始封闭前夕,为保守起见,陈励峰等人将官方通知的4天时间拉长到两周。但封闭一周后,他们通过相关新闻报道预判封控时间可能有所延长。
这时候,陈励峰不得不再次把所有员工的家庭情况再次调查一遍。比如,家里有没有小孩和老人需要照顾等等。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大家的情况相对还好。
封闭前,捷氢科技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园区里的生活物资相对充足,甚至还有点心和可乐等目前上海居民相对紧缺的物资。
封闭前,陈励峰和其他一线员工只准备了一个星期穿的衣服,结果进去的时候穿的是羽绒服,现在需要穿短袖的时候却发现缺少短袖。“在封闭一周后,园区启动了物资补充,包括洗衣粉、指甲钳这种生活中最琐碎的物资。”
封闭期间,园区里发生一次令整个捷氢科技都如临大敌的“意外”:一名员工的抗原检测出现异常的结果。“当时我们都非常紧张。”卢兵兵说,“幸好后来这被证明是个‘乌龙’。”
“当时我们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把这名员工隔离好,安抚好,对其居住房间进行消杀。后来,我们对这名员工连续进行了五次抗原检测,结果都是正常,结果也证明这是检测试纸存在问题。”陈励峰说,“后来,我就跟园区的员工说,对我们来说,这相当于做了一次异常情况演练。”
压力与经验
“项目和生产压力都非常大。比如,一个研发测试验证任务通常有十几个人需要在现场配合支持,可因为疫情精简人数后,现场只驻场了两三名人员。但为了确保研发进度,原本十几个人的现场工作量,都压在这两三个人的身上,压力可想而知。”陈励峰说。
最大的困难还是生产资料的保障。比如,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的氢气,但是在疫情期间,物流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加上氢气运输路线长,如何才能联系到氢气运输车辆,以及如何才能让这些车辆进入园区,进入园区后如何做好接驳工作、隔离、消杀工作,过程亦充满曲折。
“为此,我们做了充足的预案,经过种种努力,确保了园区的氢气供应。”陈励峰说。
“在这次上海有零星的病例出现后,我们提前几周要求所有员工都必须把电脑和电源带回家,同时把相关远程软件装好,并进行确认。”卢兵兵说,“2020年武汉发生疫情后,当年年初,公司就开始推广远程办公,并由此积累不少经验。”
过去一个月,陈励峰等一线员工完成了捷氢科技正常生产时期不到一半的工作量。现在,捷氢科技园区里现有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库存所剩不多,急需尽快补充。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上海之外的企业。“我一个朋友,在江苏做汽车零部件制造,4月23日,我们在电话中沟通得知,他的零部件所需要的钢材前段时间还能满足,但是现在快撑不住了。”卢兵兵说,“这些钢材,需要上海企业供应,但在此次疫情中该企业的生产也受到了影响。”
上海的企业受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许多企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4月16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上海分类分批推动具备封闭生产条件和疫情防控条件的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如果进入上海第二批复工复产重点企业名录中,接下来,捷氢科技将有一批一线员工进入园区。“他们进去后,是要把最关键的膜电极生产线开起来。”卢兵兵说,“同时为之前的员工分担部分零部件测试的工作压力。”
复工复产后的挑战
即便新增一批员工,产品交付还有一定的难度。
和大部分企业一样,捷氢科技同样在面临着“一边是难以向客户及时供货,一边是供应商难以及时给自己供货”的困境。
捷氢科技目前的客户共有几十家,供应商则有近百家。其中,30%的供应商集中在上海,剩下的遍布全国各地。
以燃料电池系统产品为例,和燃料电池汽车一样,燃料电池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光是零部件就有百来个,少一个都无法正常运转。
“复工复产,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复杂。”卢兵兵用物流运输举例说,“一辆货车,从武汉到上海,正常需要十几个小时。但在疫情期间,时间跨度从十几个小时变成了三十多个小时,这意味着在单位时间里运货量少很多。从逻辑上说,同样的一批货物,本来需要一辆车,但现在需要三辆车。”
为保障园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捷氢科技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我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通过现有的供应链,在离上海较近的江苏一家供应链厂家那里建了一个中转站,把所有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都送到该中转站,然后再由该中转站对我们进行点对点的供货。”卢兵兵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中转站可以向捷氢科技提供大部分80%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剩下的20%,部分来自国内,部分来自国外,来自国内的部分,受国内疫情影响供应商目前无法正常生产,来自国外的部分在清关速度和时间上则无法控制。
“这是我们比较担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卢兵兵说。
由上海环交所、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碳科”)联合主办的“《工业副产氢碳排放核算方法》标准发布暨氢贸易研讨会”在虹口区顺利召开。
四川现已聚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约160户企业
王毅提到,深化农业、核能、航空航天等传统领域合作,挖掘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网联、绿色氢能、生物制造等创新产业合作潜力。
今年1-2月份,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56.3万亿元,同比增长5.3%。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庆生建议,在定价机制、减排机制、资源配置、电网政策等方面支持绿氢全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