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经济抗“疫”日记

第一财经 2022-05-28 18:10:44

作者:杨宇东    责编:王艺

第一财经总编辑抗疫报道值班日记

3月28日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从3月28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第1天。

3月29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市部分单位、社区实行封控管理,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需求激增。第2天。

3月30日

上午发布会宣布,在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共完成910万人的核酸检测,在浦西区域的非重点区域开展抗原筛查,共筛查1087万人,均发现一定数量的检测结果异常人员。近日来,上海每日新增感染者持续高位,全市医疗卫生系统承受了巨大压力。目前,市、区两级已启用一批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另有多个大型场馆在改建中。第3天。

3月31日

2000人睡在商飞,张江肿瘤药生产不能停,一个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超市店长。第4天。

4月1日

浦西静止。第5天。

4月2日

千万人的核酸数据怎么快速处理?中小企业如何纾困?千人驻场为了保障机场客货运!第6天。

4月3日

关键时刻来临,确定性在增加。第7天。

4月4日

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出了门,久违的阳光打在身上,你在,我也在!第8天。

4月5日

方舱有了亲子模式、保供给有哪些堵点要打通?一个月没回家的快递小哥,一个乐观的方舱女生……今天和朋友讲不要再争论了,那些都是纸上谈兵,无论哪种模式都要想想我们准备好了没有!今天的攻坚和付出对未来可能是最好的启发。第9天。

4月6日

保供怎么更好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离开方舱后居家还是去酒店?一个每天工作20小时的物业经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期待保障这个2500万人超大城市的齿轮能够重新咬合。第10天。

4月7日

疫情在最严峻阶段,堵点在逐步打通,除了保供,还有很多新冒出来的难题,比如房贷,比如各类困难群体的经营和生活压力,好在相关政策都在陆续出台。第11天。

4月8日

生命至上,民生为本!这是无数企业、专业人士、医护和社区志愿者们连续奋战,全力守“沪”背后的最大动力。第12天。

4月9日

痊愈者能够被顺利转运了,区里的干部下沉社区了,电商大仓要应开尽开了,快递小哥们可以走出封控区了,这个被封锁的春天开始有了夏天的味道。第13天。

4月10日

大城市面对灾害,除了市民的自助能力之外,发挥社区的共助能力和市场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救助能力也是关键。这次我们看到了很多社区救援组织填补了巨大的求助盲点,也看到了市场主体一旦被松绑之后释放的巨大能力和效率。

抗疫是一场持久战,对下一阶段的抗疫体系建设,这些都是重要的启示。第14天。

4月11日

经过了多轮全市大筛查之后,三区划分首批名单公布了。在流动和封控中怎么能够找到平衡,付出“最小的代价”?尤其是接下来封控区管控区的保供保医,需要更多像菜鸟“助老专车”、中山医院“e心门诊”这样的服务,爱心、专心加用心,才能切实解决市民急难愁盼的问题。第15天。

4月12日

有企业表示:“所幸公司客户稳定,订单确定性强,如果物流问题能够解决,公司面临的材料供应和出货问题应该可以马上得到缓解,实现客户订单的交付,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目前关键看疫情封控究竟要延续多久。”第16天。

4月13日

“在毫无征兆的应急事件发生之际,基于政府购买服务的特殊群体社会福利输送体系显示出其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需对这样的服务输送体系进行反思。有必要建立以社区为输送主体并且以特殊群体为援助对象的社会服务精准化输送体系。”第17天。

4月14日

高强度防疫一定伴随次生灾害,怎么抉择?其实这道考题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在一财关于急救病人和院感风险之间如何平衡的报道里,好几家大医院就给出了很好的做法,虽然这些探索非常繁复和艰辛,但是这就是绣花针精神的具体体现。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第18天。

4月15日

大城抗疫,所有主体都是唇齿相依,彼此承载,相互支撑。无论是小哥还是志愿者,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科技企业,此时此刻,都在竭尽全力。当更多安全、有序的迹象出现时,拐点就有了希望。第19天。

4月16日

作为经济重镇,上海工业企业也关系着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以集成电路为例,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4 ,去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增幅为20%。在静态化管理半个多月后,上海发布了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20天。

4月17日

持续的封控,保供和保就医一直是两大突出问题,我们发现,在政府保障之外,涌现出了很多来自民间的共助、互助模式。在团购这个广受关注的领域之外,还有很多类似助老、助弱、助医,甚至于宠物救助等等,其实都值得关注、传播和同心共力。这些共助发起者大多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懂互联网技术,具备不同领域的专业背景,又充满爱心,还有不少公益实践的经验,也因此成为疫情期间保障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第21天。

4月18日

一批企业本来就没停工,一批企业准备复工。大家对于复工复产充满期待,也有很多担忧,小区能放工人出去吗?物流解决了吗?增加的相关成本是不是能够覆盖?厂区防疫怎么做?其实短期的探索可能也有长期的意义。第22天。

4月19日

“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多重目标要同步实现,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有着不同的责任和目标,如何让政策真正落地,尤其是设计好免责机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第23天。

4月20日

今日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气温加速回升,降水明显增多,因此也是播种的最佳时节。有些商店开张了,有些企业复工了,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第24天。

4月21日

今天一财发了宝钢仅三分一员工封闭驻厂完成“产能满负荷运营”的报道,宝钢一直没有停产,背后一方面是借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一方面也是闭环内员工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加班加点才达成的业绩,如图七这样简陋的编织袋床铺,洗澡和如厕都是难题。

很多企业在做复工复产的准备,但是上下游企业复工节奏是否同步?物流是否通畅?员工社区解封和厂区内安置难题,以及每天一次核酸抗原的防疫支出新增成本,都是巨大的阻碍。

怎么解?从操作性、可行性以及企业的积极性来讲,都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第25天。

4月22日

下午还在和同事讨论《京东上海保供战姗姗来迟,途中发生了什么》这篇稿件,傍晚终于收到了上月底在京东买的商品,看来经过漫长的攻坚,京东面对的各项难关终于打通。

对一个长期封控的超大城市而言,物流就是生命线,我们看到了百联光明这样正规的国企大供应商开始发挥本该发挥的兜底保供作用,也需要各级政府在非常时期打通堵点,提供“路条”,真正让市场化平台公司能够为市民提供保障服务,这样也能让那些黑心团购、无良商贩没有了牟取暴利的空间。第26天。

4月23日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疫情多点多面反复、城市长期封控情况下,很多中小微企业面临收入不足和支出刚性双重挤压,经营较为困难,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再拉一把”,切实增加经济主体手中的“真金白银”,稳住中小微企业基本盘,提高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等风险冲击的能力。这和市民个体一样,虽然隔离在家,但是物资供应、就医和逃生通道必须打通。第27天。

4月24日

婴儿配方奶粉运力恢复了,最快两小时可达;有些医院酝酿患者凭绿码和抗原一条杠就可以门诊了,医疗的堵点在逐步打通;多款国产小分子药物正在加速研发。希望好消息一天比一天多。第28天。

4月25日

上证综指失重一般跌破了3000点,很大原因是此起彼伏的疫情给相关城市和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对二季度的数据没有人乐观得起来。国务院今天又发文要求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恢复,所以现在复工复产、物流恢复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否则没有生产,没有收入,何来消费?

刚开始封控的时候,我记得看到了迎春花,后来是桃花、樱花和梨花们的孤芳自赏,今天又在台里看到了盛放的蔷薇,期待早日看到车水马龙的样子。第29天。

4月26日

疫情对社会是一场大考,如何从深层次看到问题所在,如何与时俱进地发现新问题?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抗击疫情就是要考虑社会平战结合的能力,以及借此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第30天。

4月27日

今天一财更多的报道聚焦在了城市的复苏准备和广受瞩目的重症危重症救治上,这也意味着此前很多失序状态的逐步好转。但是死亡数和重症数的快速增长也是巨大挑战,流程和资源的优化迫在眉睫。

需要关注的还有那些中小微企业,希望它们中间也不要出现危重症和死亡案例。国务院今晚宣布加大稳岗就业政策力度,股市也因为昨晚一系列利好消息迎来了像样的反弹。希望我们走出家门的时候这个春天还在。第31天。

4月28日

“我是上海一位八旬病人,因为社区封控等原因,我长期服用的药无法续开,居委会同志通过1药网帮我网购了药物……与联络药师多次联系后,今天终于收到了急盼的药……”这是一封写给医药保供人的感谢信。无论是全力抢救重症病人,还是确保重病人的医药保供,都是生命至上理念的体现。这也是所有防控环节都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第32天。

4月29日

今天的报道选题越来越多涉及复工复产,三区划分中防范区也越来越多了,大家都在讨论何时能够走出家门。今天的政治局会议透露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明确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强调“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确实人心思稳,人心思活啊。面对巨大挑战,唯有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才能稳定预期。正如会议所强调的“担当作为,求真务实”。第33天。

4月30日

复工复产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服务领域,那就是医院。根据一财的报道,在科学防控前提下,上海多家三甲医院“五一”起全天恢复正常门诊,因疫情而延续的常规手术也将陆续恢复。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这对于市民而言都是巨大的舒缓,当然,医院纷纷开放了,大量门诊人群如何出行就医?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同样令人关注,相信会有更合理的安排。第34天。

5月1日

来自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夏家安医生向第一财经记者分享了自己救治一位90多岁老人的经过。“这个老奶奶估计是从养老院过来的,也没有人照顾,基础疾病很多,营养不良,还有褥疮。她刚收进来的时候,我们听到她在喊’妈妈’。”夏家安说道,“90多岁的老人,妈妈肯定不在了,这是人们最无助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我们听了很心酸。”听到老人喊“妈妈”,医务人员的心理都破防了,他们决定要给老人更加细致的照顾。夏家安每天查房时,都会主动跑到这位老人跟前,向她询问情况,从而建立起老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

对于很多家住浦西的上海人来说,今天大多是封控“满月”了,其实我们很可能没注意到,那些援护医疗队也差不多在上海足足呆了一个月,就像报道里所说的,没想到在上海要呆这么久。感谢他们全情的付出,天天两点一线早出晚归,救治了无数像老奶奶那样的危重病人,自己也已经非常疲惫。看着上海日渐下降的病例数,也希望这个城市能够早日康复,科学安排好医疗资源,让这些逆行者们能够早点回家。第35天。

5月2日

越来越多关于复工复产的政策正在出台。一个企业的复工复产涉及很多环节和部门,所以我们也看到相关政策都在逐步细化,并更具有系统性和操作性。第一财经也在今天推出了涵盖所有相关政策,非常直观且便于查询的《上海企业复工复产指南》,期待久违的机器声能够尽快响起。第36天。

5月3日

聚丰园路是上海一条名不见经传的街道,但是这条路上,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应俱全,上海大学三万多名学生给这条街道注入了无限的生机。这里既有星巴克、沃尔玛,也有地摊烤串、黑暗料理,这里既住着教授,也住着群租的打工妹。疫情改变了这条路,曾经的热闹与繁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整个月的安静与压抑。但是5月2日晚,在聚丰园路学林苑小区,3000多人参与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大家敞开“吃酒席”,最终新郎新娘的花费竟然是0元。婚礼结束后,小区居民把群名改成了“七彩祥云”,他们都在等待上海阴霾散去的那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其实是一面巨大的人性之镜,我们从中看到了无数上海市民的友善、热情、责任和耐心,这是这座城市的根本希望所在。第37天。

5月4日

复工复产是城市和经济复苏的必然选择,但是又伴随着很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所以,对企业而言,不得不面临很多的“既要又要还要”。比如企业复工后内部“红黄蓝绿区”的划分和管控,难度一点都不亚于居民小区,还要负责员工的吃喝拉撒睡,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确实非常不易。

虽然有这么多挑战,企业对复工复产的紧迫感还是很强,在接受一财的采访时也有很多的建议和呼吁,像复工申请、防疫和支持政策都在不断细化,但还有不少断点堵点有待打通,比如人员封闭、物流阻塞、财务静止、配套不足等,以及市、区、园区和街道之间的政策衔接;还有多家企业反映,他们面临着物流和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这不仅仅涉及到上海本地,还与外省市政策相关;还有一些企业的原材料来自于海外,希望能在清关过程中给予一定的优先级考虑,等等。

企业如有更多关切也敬请继续关注和提问第一财经H5产品“上海企业复工复产指南”。抗疫助企,一起守“沪”!第38天。

5月5日

为什么复工复产有很多难点堵点?5日上午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发布会特别回应了部分街镇加码企业复工条件,称“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联想到此前货车司机和快递小哥要么被困高速,要么被困小区,都和有关地方和部门的防控措施层层加码有关。

今天还接到了一个医生朋友的电话,反映当下大的三甲医院根据市里要求都恢复了门急诊,但是很多医护被困在小区里,街道和居委会不予通勤,导致医护人手极为紧张,最后受苦的不止是医护,其实还包括广大患者。这其中涉及很多的条与块,大与小,情与理,政策如何落地?落地后怎么不走样?如果都是屁股指挥脑袋,常态化防控、科学防控就会变成过度防控。第39天。

5月6日

在复工复产工作中,有个人群似乎快被大家遗忘了,那就是在3月28日子夜封城时分,有一群穿越延安东路隧道,逆行到陆家嘴,为了保障各类重要金融服务正常开展的金融人们。仔细算算,至今已经40多天了。不要看那些陆家嘴的写字楼外表光鲜,吃住条件其实也很差,没有食堂,没有外卖,没有浴室,长期坚守殊为不易,驻守人员都已极度疲劳。

目前,上海关于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的复工复市政策都陆续出台了,但是作为上海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金融业,似乎还没有声响。金融业是个全球化程度极高的产业,既涉及前台服务,也涉及中后台的交易和技术安全保障,事关储户交易者的交易安全便捷,又事关国家金融安全,不容有失。何况,很多针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也必须面对面才能处理,所以,金融业的有序复工也是迫在眉睫。期待有关的政策能够及时出台。第40天。

5月7日

第一财经今天的报道《度过40多个日夜,金融业“逆行者”如今怎么样了?》,聚焦中外资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平稳运行,众多驻守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为确保合规交易,不少公募基金核心投研人员从3月底进驻公司。除了基金公司,接受采访的多位银行人士也已值守银行近50天。早前部分银行暂停了一些不必要的交易,目前多数交易已经恢复,金融人都期盼着正常的生活能早日恢复。第41天。

5月8日

疫情中有很多乱象,比如不少借机发国难财的黑心团购,因此在不久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根据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制定发布了《关于规范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团购”价格行为的提示函》,以遏制高价团购现象。在我们今天的报道中,也特别提示了居委会和物业等部门在团购管理上要依法依规,防止和团购产生利益关联。此前像保供物资问题,上海市纪委监委也宣布对保供物资采购发放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严防‘大礼包’腐败”。如何切实保障市民的利益,让市民有更大的信心扛过最艰难的时刻,这些细节都很重要。第42天。

5月9日

昨天一位女士向街道平和反映对阴性居民住宅消杀的困惑,今天看到此事已经在区卫健委和街道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下达成了相对妥善的解决方案。这件事情说明,在极其复杂艰巨的抗疫大战中,科学的决策,可量化的标准,透明的发布,上下一致的执行,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及细致的群众工作缺一不可。正如在昨天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每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会上所强调的,要强化问题意识,以更高标准检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要进一步优化现场流调和密接判定工作,科学判断,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更加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了解群众诉求,掌握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今天第一财经也推出了《上海战疫70天》的特别短视频,在结尾处,我们写到:“在对夏天的无比期待中,我们相扶走来,所有的巨大和细微都将留在我们和这个城市的共同记忆中。谢谢你,这个春天和上海在一起!”第43天。

5月10日

今天第一财经发布了一篇报道,关于中科润达公司在上海所做的一批核酸检测出现了离奇结果,引发小区居民的严重质疑。最近上海北京的两场疫情发布会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核酸检测质量问题,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今天表示,针对网上部分市民对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反映,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决不姑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昂昨天表示将依法依规,对涉事核酸检测机构进行严肃处理,严防出现质控管理方面的系统性问题;对涉事机构暂停执业活动,根据进一步调查情况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核酸检测本就是疫情防控的核心手段之一,未来也将是一项常态化的公共服务,更因为涉及到对阳性人员和密接人群的隔离处置而备受关注;核酸检测同时也是一个目前已经几百亿,很快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巨大产业,如何真正在资质审批、质量监督、政府采购等一系列环节上做到依法透明,在采送检报环节保证专业规范,兹事体大。第44天。

5月11日

入户消毒话题最近的关注度很高。如何做到多方利益兼顾?规范化和人性化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冲突和矛盾。在操作过程中的事前沟通能否做充分,保护效果能否到位,有没有一些刚性的机制能够予以保障?都不容小视。用尽可能小的代价赢得胜利,并非没有办法,并非没有空间,但要求我们的工作更科学、更细致、更投入。第45天。

5月12日

“团长”的报道有很多了,今天我们这篇报道不仅生动还原了社区团购热潮中的团长江湖,也引出了一些思考,这种应急模式在特殊时期非常条件下做到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它真的只依靠市场自律就能良性发展下去?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哪里?解封之后会不会成为社区消费的主流模式之一?第46天。

5月13日

上海近日公布第一批邮政快递业复工复产“白名单”,涉及21家主要品牌邮政快递企业。不过,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包括顺丰、邮政EMS在内的多家直营快递企业,目前仍无法提供上海地区的服务。多家快递企业网点的负责人对记者透露,要获得复工复产证明并不容易,各区域甚至街道的审批条件不一,有些条件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申请复工证的过程也是充满艰辛。昨天一个企业家朋友也和我说,“伴疫复工”对企业而言成本增加很多,但是即便企业愿意增加这些成本,市里也有关于复工复产的大政策,但是到了基层,需要街道、园区、区级和市级行业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和备案,走通流程堪比过五关斩六将,期待能有更高效的流程和方案帮助到企业。第47天。

5月14日

今天,一则某小区在地面乱撒消毒片的消息引发了关注。防疫的科学性始终是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不仅事关当下的防疫效果,也事关所有市民及其生活环境的长期安全。上海市爱卫办副主任王彤在4月23日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要避免不科学的消毒并提出“六不”,其中就包括了“不往下水道大量倒消毒剂、投消毒片”,他表示,这些做法基本无效,比如往下水道过量投放消毒剂,会腐蚀管道,也污染环境。好在有关小区及时亡羊补牢,记者从该小区了解到,居委正全力对有消毒片残留的地方进行大面积冲洗以消除影响,“虽然所起到的效果和消防部门的方法有一定差距,但我们还是先要积极‘自救’。”第48天。

5月15日

今天第一财经发表了一篇万字长文调查稿,对北上广深160余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做了个CT式的扫描,尤其关注了那些“跑步进场”的新机构。调查的目的是帮助大众了解这个产业的规模、玩家和规则,毕竟接下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和那根小棉签可能要天天见。谁在给我们做核酸检测?如何最大程度避免其中的风险和失误?这个百亿甚至可能要到千亿规模的巨大市场如何管理?无论对于即将回归常态化的上海,还是其他相对正常化的城市,核酸检测、隔离设施、就医、物流和物资保供都将是未来城市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早做系统性的规划和筹备,确保这些服务的可及性和安全性,才能有从容的定力来应对还会不断出现的阶段性疫情,才能给民众以更大的安全感和信心。第49天。

5月16日

中国4月份宏观数据今天发布,全面下滑,预料之中。但是更让我关注的是,早上的上海发布会带来了很多令人期待的消息,中国最大城市、经济中心,敲响了复苏的钟声,还有虹桥站终于有了数千名来往旅客,都让很多市民有些许的激动。我认为,这些消息的价值都超过了那些宏观数据。今天我们每张海报上的文章标题都带着“复”字,是巧合,是期待,也是未来这个初夏的主旋律。第50天。

5月17日

一场持续两个多月的超大城市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服务的脆弱。如何完善和补强千万级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短板,形成政府基层行政机关、居民自治机构和市场化第三方服务力量之间的有效合力,是一个必须直面的课题。其中,物业管理公司就是一支此前被忽视,但在非常时期可以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的市场化力量。第一财经在上月曾连续刊发《奋战“最后100米”,上海封控社区里的百万物业人》等多篇聚焦物业公司的报道,呈现他们在疫情防控中特别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在城市安全运行体系中纳入和用好这股由近50万名员工构成的重要力量。日前,两部委印发了相关通知,明确“将物业服务企业纳入当地疫情防控体系”,并强调了给予物业服务企业必要的保障和支持。疫情是灾难,也是对未来风险的提醒,无论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都很必要。第51天。

5月18日

明天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头版头条是关于助企纾困的报道。李克强总理今天在云南主持召开了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总理说要用改革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突出就业优先,通过稳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保民生,落实落细留抵退税减税等组合式纾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缓交利息。银保监会官员也在今天上午表示,近期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一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行业的小微企业停工停产时间较长,经营收入不稳定,难以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引导银行业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帮助小微企业应对这种短期的冲击,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住就业。

其实解决中小微的难题,纾困是一方面,尽快复工复产是同样重要的另一面。目前上海市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复工4400多家,但是还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产业链上下游都亟待打通。只有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小微企业实现复工,才能恢复整个产业供应链的有序运转。经济是一个系统,一个生态,布帛菽粟,缺一不可。第52天。

5月19日

昨天日记里写到了如何加速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是和纾困同等重要的事情,正好今天上海的发布会也说到了此事。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在会上说,目前全市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还偏低,其中一部分工业企业已经复工,餐饮、文娱及维修、检测、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受疫情影响很大。

据调查,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维持生产经营的约占65%(其中,封闭生产的约15%,线上线下结合办公的约10%,全线上办公的约40%),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中,75%的企业员工线下返岗率不足30%,80%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上海市副市长张为说:“前期的复工复产对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可能感受度还不高、获得感还不强。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经根据防疫总体形势制定了分阶段的复工复产总体安排以及助企纾困的各项措施,我们也已要求各级产业部门加大力度听取中小企业意见诉求,集中解决问题,引导推动包括中小微企业在内的广大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恢复活力。”第53天。

5月20日

在昨晚举行的中国国际贸促会建会70周年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主要经济体和货物贸易大国,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对于当前疫情对在华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中方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采取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帮助协调解决复工达产、人员入境、物流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的生产经营停不得,我们将继续针对大家的普遍关切,着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更优服务。最近,一财采访了很多外资外企。确实,在关键时刻,解决当下困难和提供未来的确定性,都是最重要的事。第54天。

5月21日

大家都期待解封,但是解封之后,要控制住疫情不发生规模性反弹,难度非常大,因为奥密克戎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所以,无论是将要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还是会全面铺开的场所码和数字哨兵等数字化手段,在使用过程中,如何用更科学的方法提高效率,还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比如今天第一财经报道了中山医院如何精准防院感,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提出,要通过Ct值来判定阳性感染者的传染性,从而更精准地划定密接者的范围,不至于出现划得过大或者漏网的现象。他强调,不仅仅要关注核酸阳性、阴性,而且一定要注意Ct值,并正确理解和应用Ct值。“以前我们判断密接者比较简单,如果一个人核酸阳性,则整个病区,甚至整栋楼的人都判为密接,但这样的判定方式是不精准的。”“与两年前的院感防控相比,现在不同的情况是,凭借高频度筛查的核酸结果,可以根据阳性者核酸Ct值的大小,来判定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和传染性高低,结合发热等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甚至胸部影像学表现和血清抗体,能够辨别阳性人员感染的阶段,从而对传染性有进一步的分析研判,可更加精准地划定密接圈,避免周围人群不必要的隔离,避免医务人员不必要的非战斗性减员。”

这样的科学思维和探索应该越来越多。第55天。

5月22日

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冲击显而易见,而对每个人来说,更关注的是自己手里的饭碗。近三个月的大封控,有些人失去了收入,有些人失去了工作,有些人在等待,也有些人不想坐以待毙。今天第一财经“疫情中的他们”系列报道了一批旅游业者努力自救的故事。在这个遭遇了重创的行业,他们怎么研究新需求,发掘新商机。巧合的是,明晚将在东方卫视播出的中国经济青春读本节目《来点财经范》,也关注了一组上海年轻人的故事,探讨疫情之下普通人对于职业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选择。后疫情时代,生活的不确定性陡增,自助者天助之,但凡不能杀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第56天。

5月23日

今天一则新闻引发关注,宝山高境镇选用了一家成立才六天的保供企业作为大礼包供应商。有网友质疑,为何这个企业能够胜过多家成熟的食品经营企业,拿到保供订单?相关供应商的筛选机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虽然事后当地政府做了解释,称这是原来的合作方推荐,是基于信任,镇保供小组也做了核查。但是毕竟涉及疫情特殊时期的保供,有品牌的供应商无数,如此操作难免草率。

政府服务没有小事,涉及民生更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这让我想起一个同行的采访案例,她当年的采访对象是一位街道动迁办主任,动迁事关居民巨大利益,达成协议之前天天要面对数千家庭的无数质疑、博弈和公关。除了依法依规,苦口婆心之外,他最后赢得了所有动迁户信任,顺利完成艰巨动迁工作的一个关键法宝是信息公开,是透明度——他把动迁办和所有动迁户的协商结果全部公之于众,矛盾因此迅速化解。第57天。

5月24日

上海的疫情最近有了显著好转,其他地方陆续有零星的散发,如果中国这波疫情能够缓和下来,步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常态化核酸叠加数字化防控手段升级会是各地的共同选择。一财今天绘制了一幅部分省市核酸频次地图,我们发现各地的规定还是千差万别。其实这些差别背后都有各自的逻辑和出发点,有些是因为疫情不大,有些是因为极其慎重。但是我想所有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还是尊重科学,就像我们今天的另一篇独家报道,探讨新冠患者会否“间歇性排毒”,问题研究清楚了,有了科学依据了,决策就会更合理,更精准。第58天。

5月25日

今天一财报道了一家举步维艰的上海小企业,公司创始人说即使把员工从家里请到工厂封闭式复工,由于国内供应链中断、原料进不来,以及店铺暂闭、商业流通依然受阻,这样高成本又较难保证生活品质的“伴疫复工”,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实质意义。作为非刚需的消费品企业,他们也不在近期复工复产或复商复市的名单中。“但是过去三个月里,所有的支出,员工工资、社保、房租,这些费用都在支付。”创始人不得不向熟人圈发出了一封倡议书,希望能突破困境,求得生机。

企业的焦虑如何缓解?我们看到国务院今天下午召开了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守土尽责抓落实,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要创造性工作,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政策潜力,帮扶市场主体纾困、稳岗拓岗等政策能出尽出。

中国经济一直以有韧性为特色,关键时刻来临,韧性不是刚性,也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除了关注会议发布的政策要求,我更注意到会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求真务实,以实际效果检验各项工作”。求真务实,一定也是那些小企业们的期待。第59天。

5月26日

上海经济日记,结尾篇。大规模核酸检测费用到底谁支付?其实国家早有规定,发热门诊可以医保报销,住院只能一次,但是大规模常态化核酸筛查费用由谁支付却有不同理解和做法,最近很多自媒体和少数券商研究报告也做出了错误的报道和判断,更加导致了广大群众的焦虑和担忧,毕竟本来压力就大的医保是百姓的看病钱和救命钱。

第一财经就此连续两天进行了深度报道,并于昨天发布了独家报道:国家医保局向地方发文强调,常态化核酸筛查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专家指出,医保基金由参保人缴费汇集而成,所有权人是统筹地区的参保人,应当由参保人代表在法律的范围内决定其用途。今天下午,国家医保局进一步官宣明确了上述要求,百姓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下来。澄清误读和错误观点,维护公众利益,稳定民心,是媒体的基本功能。

用这样一个事件来结束“上海经济日记”也是一个鼓励。自大规模筛查至今整整60天了,今天的“上海经济日记”将是最后一篇。城市终于逐步走向解封,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

无数个日夜,我沉浸在那些文字和视频之间,在那些山和灰尘之间。劫波度尽,我想所有经历过的人都想忘却这段历史,所有经历过的人也一定无法忘却这段历史。

此时此刻,唯一能够帮助我自拔的,是那些善良的人,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了人性,理解了这座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城市;是那些艰难时刻的光,穿透了疫情的迷雾和无数冲突,让我们知道了法治、科学、人性三者之间有着并行不悖的价值观。

所以,我和我的同事们责无旁贷,我们必须去呈现、去记录、去探究,并始终以专业、理性、责任和良知作为底线。我们希望传递真相,弥补裂痕,形成共识,团结抗疫,希望尽媒体微薄之力,帮助这座城市早日恢复往日生机,帮助这个国家早日走出疫情阴霾。

日记虽然结束,我们的抗疫报道还将继续,感谢读者观众一直以来的信任和鼓励,欢迎继续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第60天。

(本文作者为第一财经总编辑 杨宇东)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