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你是否误解了ESG评级?——ESG评级体系的构建历程 | ESG评级系列编译之二

第一财经 2022-06-02 17:59:29

作者: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在马克威尔近期发布的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章中,他总结了ESG评级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ESG评级机构和体系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缺点和局限性。

导语

ESG正愈发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或是作为一项指标,或是作为一个宣传点。在上一篇文章《你是否误解了ESG评级——ESG评级是什么,不是什么?》中,GreenBiz集团主席兼联合创始人乔·马克威尔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总结:ESG评级关注的主要是公司自身在环境、社会和治理层面所面临的潜在风险,而不一定是公司自身的业务和行为对于人类和地球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在马克威尔近期发布的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章中,他总结了ESG评级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ESG评级机构和体系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缺点和局限性,以期向那些依赖于ESG评级来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人发出倡议,让他们适时停下脚步,去辩证看待这纷乱复杂的信息。

以下内容编译自该系列的第二篇章:How ESG ratings are built。第一财经研究院将在本周继续发布该系列的最后一篇编译稿件。

 

正文

依据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以及政策方面的表现对其进行评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意味着评估者可能需要挖掘来自数十个信息来源的大量数据,并最终将其归结为一个评级结果(如今大多数的评级采用的是字母或数字分级)。这还意味着评估者需要年复一年地为数十个行业的数千家公司进行评级——并确保数据和信息能够持续更新,且能够反映出公司的领导层、战略和环境的变化,以及行业趋势的变化。

这还不是全部。在对ESG评级及其背后的一些基础数据进行比较时,需要的是一种具有一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论,并且需要根据每一个行业进行相应调整,以反映被评级公司的业务和运营性质。由于一些大型企业可能从事多种业务——例如通用电气(GE),它不仅生产汽车,其旗下还有一家金融服务公司(即承保租赁的通用金融)——因此,一家企业的ESG评级可能需要兼顾多个角度。

监管机构、行业专家和许多ESG评级机构都表示,ESG评级过程的复杂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并且充满了许多其他挑战——这些挑战关系到数万亿美元的潜在投资,而这些投资都旨在满足社会的期望,以及让人类的商业世界适应于地球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

当本文作者,GreenBiz集团主席兼联合创始人乔·马克威尔(Joel Makower)在过去几个月内深入了解ESG评级领域之后,他开始意识到ESG评级机构所面临的任务之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开始了解这些机构——以及ESG评级体系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缺点和局限性

纵使有种种批评,投资者、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仍然不会取消ESG评级作为其关键工具的资格。但是,那些依赖于ESG评级来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人却应当适时停下脚步,去辩证看待这纷乱复杂的信息

1、错综复杂的图景

要想理解ESG评级的本质,我们必须先理解它所期望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广阔图景。

让我们从环境问题开始——即ESG中的“E”。在环境(E, Environmental)主题下,评级机构可能会调查的指标和情况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其他气体排放、水资源的利用与排放、碳足迹(用以停止化石燃料使用的政策)、土壤污染、《巴黎协定》承诺的遵守、能源的消耗和强度、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危险废弃物的产生、森林砍伐、产品的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性、对于存量正在下降的自然资本的依赖、对于受保护或濒危物种的影响,以及设备在极端天气下的韧性等。

再来看ESG中的“S”,即社会维度。根据其定义,社会(S, Social)主题聚焦于人,相关指标和话题包括:人权、供应链中使用童工或强迫劳动的情况、员工和供应商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否赋予各利益相关方以公平的代表和补偿机制、是否存在歧视、个人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产品安全、员工的安全和福祉、网络安全风险、社区关系、人力资本开发、休假政策,以及动物福利等。

最后是ESG中的“G”,即治理。在治理(G, Governance)主题下,评级机构考察的是公司在众多层面上的组织结构、政策制定和具体行为,其中有一些层面并不能被很容易地纳入环境和社会的范畴之中,相关指标和话题包括:企业对所在地区和国家法律的遵守情况、董事会的多样性、高管薪酬、董事会对于ESG相关问题的参与度和监督情况、商业道德、利益冲突、透明度和问责制、行为准则、是否存在腐败和贿赂、税务报告,以及政策参与等。

请注意,在为一家公司进行ESG评估时,上述罗列的话题仅仅代表了一小部分可能在E、S、G这三个主题下被纳入考虑的问题。一家专业的ESG评级机构可能会根据多达700个标准对一家公司进行评估,而他们发给公司的调查问卷的总篇幅可达300~400页。

还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被评估的因素有短期实质和长期实质之分,有一些涉及的是公司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与活动,而另一些则并不在公司的直接控制范围之内(例如供应链或客户对产品的使用,或东道国和地区政府的法律与习俗)。

在进行ESG评级时,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还包括:公司的商业模式、财务实力、地理位置和“事件”(incident)历史(即事故、诉讼、罚款,以及其他可能表明草率或不道德行为的情况的数量,因为这会让公司和股东承受更多的潜在风险)。

2、冗长又迷幻的方法论

如何对如此多的项目进行评估,并且将评估情况体现为一个等级或分值?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各大评级机构所公开发布的ESG评级体系方法论。

我们可以在第一篇中所提的五大ESG评级机构的官网找到其公开发布的方法论文档。这些文档并不适合普通公众阅读,因为它们通常十分冗长且信息密集,描述的是该机构在ESG不同层面的研究过程和评分及计算细节。尽管如此,所有的评级机构都会将这一众连篇冗词吹捧为透明度(transparency)的代表——但是,不要被这样的说辞所迷惑,不要将透明度与清晰度(clarity)混为一谈

安博全球ESG副总裁法兰德指出: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它(ESG评级的方法论)是公开的,就认为人们都可以理解它。在今年初来安博任职之前,法兰德在英特尔(Intel)工作了15年,而她职业生涯的初期就是在ISS ESG(目前五大ESG评级机构之一)度过的,这让她能够了解硬币正反两面所发生的不同故事。

法兰德告诉本文作者:“就方法论的诠释而言,我认为有些机构做得很不错,但有些机构则并没有做到足够透明。尽管如此,即便评级机构的方法论已经足够透明,后续需要完成的事情也还有很多。对于企业而言,其团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真正理解这些方法论,因为他们需要理解的不仅仅是评级机构所衡量的是什么,还需要了解它们所使用衡量的方法、权重,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发生的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即使你现在认为自己理解了某些东西,一年之后,情况就可能会发生改变。”

3、评级“三部曲”

虽然各评级机构在构建评级体系时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和方法,但总体而言,它们都涉及了以下三个步骤:

物质性(Materiality):确定哪些指标与给定的公司和行业相关;

数据收集(Data harvesting):从不同的来源收集给定公司和行业的有关信息;

评级/评分(Scoring):对数据进行加权和评估,以获得最终评级/评分。

接下来,我们简要地分析一下每一个步骤。

物质性在评估一家给定公司时,评估者需要了解对于该公司而言,什么是物质性因素——也就是说,环境、社会和治理层面的哪一些因素会被该公司视为决定其财务表现的基础,或是被其视为会引起法律、监管、声誉或其他风险的不安全因素。价值报告基金会(Value Reporting Foundation)对物质性因素的解释是:“如果某个因素能够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内对组织机构创造价值的能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么它对于该组织机构而言就是物质性因素。”

显然,这意味着要从公司所属的行业部门入手。然而,业务相似的公司之间往往具有很高的共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了解公司本身。涉及的相关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它名下的设施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它在每一个地区进行的是什么样的业务?它的业务所需使用的资源种类和来源是哪些?

如前所述,有些企业的业务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业务或是跨行业的。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ESG评级的难度,并且有可能会在无意中为企业加以正面或负面的偏见。

数据收集与公司有关的信息可以从众多渠道获得,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被评级公司本身,此外还包括相关的监管文件、专有数据库、媒体报道,以及内部研究等。然而,并非所有被评级公司都会寻找各种机会与评级机构进行沟通,而即便是那些与评级机构进行沟通的被评级公司也不一定会向评级机构提供其需要的所有数据——这可能是因为被评级公司没有相关数据,也有可能是因为它们不愿意提供这些数据

为了填补这些信息空缺,评级机构需要进行所谓的“插补”(imputation)——这本质上意味着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尽管这会是非常复杂的推测),过程中将涉及统计回归模型和投入产出计算等——这是ESG评级体系中的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评级过程所使用的数据中,有一半,甚至更大比例的数据是通过”插补”得出的,是不真实且无法验证的

评级机构强调称,多年来的实践积累能够让其评级体系得出准确的结果——尽管各评级机构使用的方法都不同,而且每一种都带有各自的默认偏见——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给定公司在各评级机构中获得大相径庭的前提假设。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评级机构都会使用“插补”的方法来填补信息空缺,这就意味着:如果给定公司没有披露与碳排放有关的信息,那么在没有“插补”数据的情况下,评级机构将可以错误地假设它没有任何碳排放,因此没有这方面的风险。

采用“插补”法的一个好处是,它将构建一种“稻草人谬误”(strawman analysis)情境:评级机构可以利用这一谬误情境来吸引不能提供完整信息,或是根本无法提供任何信息的公司的注意。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部总裁马蒂森解释称:“‘插补’的作用是填补给定公司所没有披露的信息,同时也能够为该公司提供一个并列数据(juxtaposition),以使它们能够了解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在没有收到公司上报数据的情况下,对它们的业务进行分析和评估的。”马蒂森补充道,“我们非常清楚‘插补’数据对于最终评级的影响”。他表示,在查阅标普的ESG评级时,公众可以选择是否在最终结果中包含这些通过“插补”得出的估算数据。

没有哪一家数据公司真的想要采用“插补”的做法,马蒂森如是表示,“但他们不得不这么做。作为一个团队,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使用真正意义上具有一致性、规范性、公开性的信息,并将其作为我们评估的起点,进而在不借助任何其他工具的情况下收集所需数据与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若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最终评级的差异将大幅缩小。”

评分/评级。这是完成ESG评级的最后一步。同样地,每一家评级机构都构建了自己的评分/评级方法。然而,这一步所面对的挑战相当之大:该如何将所有这些信息数据汇总成一个等级/分值?应该为每一个指标——尤其是涉及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指标——赋予多少权重?是否能够对这些指标进行平等的衡量,还是需要将某一个/一些指标作为优先考虑?随着所用模型的改进以及与现实数据的不断对比,大多数评级机构的权重和评分/评级系统都在不断地被优化。

另一个略不为人所知的事实是,被评级公司通常是与其同行进行排名比较,而不是与全球所有的公司进行排名比较。因此,一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ESG评级较高,这可能意味着:这是一家化石燃料的开采商、炼油商、运输商和零售商,并且就如何应对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风险而言,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所有这些工作的成果不仅仅反映为单一的等级/分值,同时也会呈现为一份实质性的报告。克里斯蒂娜·路特尔(Kristina Rüter),ISS的ESG方法论全球主管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份报告中,)就每一个单项指标而言,读者能够看到具体的分值、权重,以及关于被评估的内容和评估方式的简短阐释……与此同时,这些文本中也会揭示,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估结果,还有哪些仍需改进或者仍有遗漏的地方。”

4、被隐藏的“黑匣子”

ESG评级的过程并非受到每个人的欢迎。“这是一个尤其看重得分的过程。在不知道ESG评级机构的‘黑匣子’里都有哪些内容的情况下,人们有理由推断,ESG评级机构更为关注的是被评级公司在每项指标上的得分与政策,而不是实际表现。”凯蒂·施米茨·尤利特(Katie Schmitz Eulitt),价值报告基金会投资者关系主管如是表示。价值报告基金会是可持续性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的继任者。

在本文作者为本系列所进行的采访中,“黑匣子”(black box)一词被多次提及,尤其是被接受ESG评级的公司提及(为了与评级机构保持良好关系,这些公司中有许多都表示不愿被本文所援引)。这些公司表示,尽管各评级机构都在鼓吹自己所使用的评级体系具有极高的透明度,但对于许多被评级者而言,整个评级过程似乎被笼罩在神秘的氛围之中。他们似乎不明白评级机构的评级过程,也不明白一家公司应该为获得更好的评级去做哪些努力。

道格·萨波(Doug Sabo),Visa首席可持续发展官表示:“我们所遇到的困惑之一是:‘它们(评级机构)是怎么得出这个等级/分值的?我们自认为已经做到了最好。’我们希望在ESG领域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评级机构也希望企业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投资者亦然。除此之外,还有企业发展道路与其目标的一致性。但是,评级机构是否能够以一种更容易的方式让我们理解:如果我们还没有作出最优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有时候我们很难获得反馈。”

在评级过程不透明的这一看法中,企业着重指出的一点是:修正不完整或错误的数据极为困难

作为一家接受过ESG评级的企业,纳斯达克可持续发展部全球主管哈维表示:“在ESG表现、排名和评级方面,我与各种规模和层次的公司开展过合作。这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不过,或许ESG评级如今已经成为了SEC发起的一项倡议,但直至最近,‘我们的公司受到了这些评级机构不公平的排名或评级,你有办法帮我们解决吗?’一直都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哈维提到,这些公司感觉“它们完全无法(在评级过程和结果中)掌控自己企业的叙事,也无法实现数据的公平。无论公司的ESG评分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们都觉得这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真实的。”

Visa首席可持续发展官萨波表示,解决这一问题的挑战之一在于,为便于其统计,许多评级机构要求公司做到信息公开

“一项固有的挑战是,评级机构所使用的方法论中,部分信息是需要被公开的。对于敏感话题而言,如果评估者没有真正去挖掘企业的深层信息,了解保密协议背后的故事,那么(不公开数据)就可能导致企业的得分较低。”萨波提到的网络安全政策就是这样一种敏感话题,他的公司也没有公开披露相关的数据与信息。

萨波表示,与这些评级机构的评估者本人展开交谈,便可以缓解许多公司所经历的沮丧情绪。“许多评级机构提供的交流渠道通常只是一个邮箱地址,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评估者,因此我们很难知道应该去哪里才能敲开沟通的大门,去告诉评估者本人:‘嘿,我们可以就某件事进行进一步沟通吗?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可以分享的东西。’”

“你必须坚持盯住这些评级机构,直到获得你期望的合理回复。”艺康集团企业可持续发展部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特努塔如是表示,并补充称:“你必须坚持与他们沟通,与他们构建融洽的关系,并与他们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评级机构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与企业沟通,向企业指出其表现不足的方面,并且就企业应如何弥补这些差距来与企业展开合作。

5、难以跨越的鸿沟

除此之外,另一个因分歧而生的挑战是:不同的评级机构对于同一家公司的评级存在差异

纳斯达克可持续发展部全球主管哈维表示:“在投资领域,这些评级机构如今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是,这些机构通常由许多小组组成,并且通常在评估和判定过程中拥有相对有限的资源和/或敏锐度。然而,最让被评级公司感到沮丧的是,‘我们将同样的数据和信息提供给ISS和Sustainalytics,但却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级结果。这样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一家评级机构将我们认定为一家符合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公司,而另一家机构则认为我们的业务活动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呢?’”

正如道富环球(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在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所提到的,这是ESG评级领域中又一个会经常出现的问题。穆迪与标普的信用评级关联度为0.99,这意味着两家机构的评级结果几乎是完全一致的。然而,道富环球的这项研究发现,四家主要的可持续发展评级机构之间的评级关联度低至0.48,这意味着它们对同一家公司的评级仅有大约50%的几率是一致的

如果你就此问题向ESG评级者寻求答案,他们会告诉你:理应如此

ISS的ESG方法论全球主管路特尔解释称:“我认为,这不仅是人们所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而且是一种有益的情况。ESG评级市场中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论,”她举例称,一些评级机构不会将被评级公司的商业模式作为评分项,而“我们如今能够看到,一些(ISS的)竞争对手为烟草公司打出了非常正面的ESG评级分数。它们没有正面认识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对于ESG各领域造成的实际影响),并且它们所采用的是一种完全相对性的评分体系,即行业中表现最好的公司就会获得最好的分数。”

她继续补充道:“既然使用的方法论不同,那么得出的结果显然就会不同。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所使用方法论的透明度,以使投资者能够在知情的情况下,明确找到最符合他们投资策略的方法论与结果。”

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部总裁马蒂森也认为,多元化是有优势的:“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你可能会说,每一家评级机构应该以相同的目的去开展ESG评级,所使用的信息也都是由公司一致披露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评级机构所使用的是一组严格定义的参数化标准,而所揭示的只是观点层面的差异。但是,这也会将‘我们为何要去审视一系列不同事物’所需的创新性排挤在外。(为什么会产生如今的差异?)因为这些都是新兴的话题。

“ESG评级是一门生意,”安博全球ESG副总裁法兰德指出,“这是评级机构的一项业务。各家评级机构都在试图让自己的评级标准成为行业中质量最高或者最具价值的标准,以使自己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法兰德是另一位认为我们可能不得不接受这些差异的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在理解ESG评级的时候,不应试图追求在每一家评级机构都获得相同水平的评级结果,而是要真正理解各家评级机构所使用的方法论中,有哪些是一致的,他们能收集到哪些有用和有意义的信息,以及有哪些因素被纳入了每一种方法论的考虑之中。很少有单纯一家机构的评级结果就能让我知道我所需知道的一切。”

但是,价值报告基金会投资者关系主管尤利特认为,人们或许将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了错误的地方,“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真正目标,是改善商业行为在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结果,不是吗?如果过多地关注于‘你将我们的评级结果弄错了’这件事上,那么你的注意力就会离开你的真正目标,让你忽视那些被评级所关注的、真正需要改善的方方面面。我认为,如今人们过多地关注于提高ESG评级/评分,而忘记了去关注自己的行为在真实世界中造成的结果。”

——

编译 | 邵玉蓉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