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零碳园区系列文章】标准篇:产业园区碳认证,如何打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

2022-06-20 20:08:30

作者:未来金融    责编:张健

一些重点产业园区正在积极部署顶层设计、绿色技术、碳金融服务、数字化系统建设和人才培训,将抓住双碳转型的先机,尽早打造成零碳智慧园区的新模式。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从1998年开始合作开发并制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成为世界范围广泛采用的基础标准。它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在其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生产、交通、使用、报废)所引起的(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零碳园区系列文章】标准篇:产业园区碳认证,如何打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

未来银行

引言

我们在系列一的文章中介绍了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承载,是企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在国家地区建设双碳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必然成为推动管理变革的重要抓手。一些重点产业园区正在积极部署顶层设计、绿色技术、碳金融服务、数字化系统建设和人才培训,将抓住双碳转型的先机,尽早打造成零碳智慧园区的新模式。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此前曾撰文指出,基于各种估算,未来三十年内,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为“绿色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绿色经济”的“绿色”绩效如何衡量,产业园区在双碳转型中如何建立统一、科学并和国际准则接轨的评价认证标准,成为目前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碳足迹

2021年12月,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近期,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随着减碳目标逐步分解到各地,各个园区,如何科学有效地计量减碳的实际效果,如何让减碳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成为一个技术和管理的难题。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从1998年开始合作开发并制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成为世界范围广泛采用的基础标准。之后北美的气候登记处、ISO14064-1标准和英国政府颁布的自愿性报告指南都引用了这套体系。在2010年一次针对全球市值最大的2487家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中,有85%的企业直接或间接的采纳了该体系标准。

在核算园区或者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减碳量指标时候,我们经常使用到一个专业术语,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维基百科关于这个词的解释是:A carbon footprint is the total amount of CO2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emitted over the full life cycle of a product or service。它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在其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生产、交通、使用、报废)所引起的(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这个碳足迹的计算需要考虑三种类型的碳排,用三种范围来表示,具体来说就是:

【范围一】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生产电力、热力或蒸汽;物理或化学工艺;运输原料、产品、废弃物和员工的交通工具;泄露、矿井通风排放甲烷、空调制冷剂排放等。

【范围二】

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各种设备或者运营消耗的外购电力所产生的排放。

【范围三】

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价值链中上下游各环节活动产生的排放。

比如下图是某建筑集团公司的三类碳排的梳理:

二、为什么要碳认证

先来分享一条新闻,欧盟理事会2022年3月就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相关规则达成协议,在过渡期后,2026年欧盟将正式开征“碳关税”。

截止2022年4月,提出开征“碳关税”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而中国对欧美国家出口的商品不仅量大,且集中于高能耗产品。碳风险,将是未来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目前,跨国公司已率先行动,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例如,沃尔玛公司已经要求与其合作的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商品碳足迹验证,并贴上碳标签。这一举动将影响全球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大量相关企业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将无缘跨国公司订单将。

工业园区或者企业经营尽早考虑碳认证将带来以下5方面收益:

1、降低风险

碳认证将帮助园区和企业遵守相关法规要求,提高排放数据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包括减量目标达成的程度,以减少风险,增加利益相关方(如政府、股东、投资者、客户等)的信心。

2、奠定碳规划基础

碳认证将作为评估减量目标与重新设定减量目标的基础,协助公司降低能耗和碳税,节约成本。

3、对接碳金融

获得统一、客观、透明的碳认证,这是进行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的必要过程,未来可对接碳金融,获得经济收益,加速双碳转型。

4、接轨国际标准

满足ISO14064/14067、PAS2060/2050、GHG Protocol、IPCC等国际标准、规范,可顺应国际形势与环保要求,满足欧美客户的要求。

5、提升园区形象

顺应国际可持续发展,通过获得国际碳认证彰显零碳智慧园区形象,为行业提供楷模,极大提升产业园区公众形象。

三、产业园区如何获得碳认证

2022年以来,各地产业园区的碳规划和认证需求日益增多。据公开资料统计,全国已有内蒙古、福建、江苏、浙江、重庆、上海、云南、宁夏、青海、贵州等超过十个省份规划出台了有关零碳产业园区的政策文件。

产业园区实现“零碳”,一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常以年为单位),产业园区内工业经营生产,以及配套的能源、交通、建筑、生活等方面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现阶段一般计算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总量,通过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交易等多种手段基本实现碳排放与吸收平衡,即零碳排放。

现阶段关于产业园区的零碳评价标准仍没有完全统一,相关机构也正在制定颁布行业准则,但国际上通行的评价准则主要是PAS2060、ISO14064、GHG Protocol及国家发改委24个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也包括一些国际行业组织颁布的行业标准,比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布的LEED Zero,英国建筑研究院BRE颁布的零碳建筑及基础设施认证标准等。

我们整理了国内外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相关文件文献如下:

四、产业园区碳认证案例

我们调研了各个产业园区的“碳中和”进程及认证情况,从中挑选出三个代表案例,并从官方网站及公开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整理分析如下:

【案例1】某碳中和智慧园区

该园区是涉及制造、办公、居住的综合性园区,于2021年认证为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了碳中和:

第一,能源转型。

园区内部署了风力发电机,并在各幢楼宇的屋顶铺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同时,为了解决风光能源发电量与园区用电负荷存在时间差异的问题,园区运用智能微电网技术,构建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形式的储能系统来实现园区用电的“调峰填谷”。数据显示,该园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近50%。

第二,能效提升。

能源效率的提升来自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的使用——园区采用了地源热泵和水蓄冷联动的制冷制热系统。以水蓄冷空调系统为例,它能够在夜晚利用低谷电价蓄冷,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进行制冷,有效削减了电网高峰负荷,降低能源费用支出和空调设备投入。

第三,购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证书。

园区对于当前措施和技术下无法避免及控制的碳排放,以购买CCER的方式进行抵消。

除此之外,园区内搭建了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利用传感器、表计等设备仪器及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统计和展示园区内能源生产与消费等情况并进行有机协调,以高效满足园区的用能需求,并且可以让第三方在短时间内完成碳核查。

2021年,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授权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该园区进行了碳中和认证,按照ISO14064-1:2006标准对园区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查,认证该园区在2020年度实现碳中和。

【案例2】某零碳产业园区

近日,该零碳产业园区正式建成投产,并制定发布了“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对打造零碳产业园区提出了零碳能源、智能管理、产业循环与社会减碳四方面的要求。

园区内的首家工厂——动力电池制造基地,提供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以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并降低电力成本。同时,园区已规划实现包括绿色电力和绿色蒸汽在内的100%可再生能源供给,其中80%的能源直接来自于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将会通过“当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再从电网把存储的绿色能源取回”的合作模式,这实际上也是利用电网进行储能。

同时,该园区搭建“能碳双控”管理平台,能够对园区内供能、生产、交通、建筑各个方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和总体优化,助力园区零碳建设。

未来,该园区计划布局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三大绿色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零碳新工业体系。

【案例3】某智能产业园

现代物流园区近年来逐渐成为产业园区的主流类型之一,2022年3月,该园区获得碳中和认证证书。该园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推动碳中和进程:

1)能源端

充分利用该地区充沛的日照资源,在园区仓储设施的屋顶上部署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及储能系统,覆盖了包括仓内照明、自动分拣、自动打包、自动拣货等各个场景下的用电需求,提升了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2)排放端

园区利用分布式空调精准满足局部供暖和制冷需求,以减少能源浪费及相应的碳排放量;投入大量新能源汽车及充电终端,提升运输设备的能效及电气化水平;推出智能化包装推荐系统及自动化包装技术,通过“量体裁衣”将平均每个包裹使用的材料减少20%以上;推广以热塑性树脂材料制作而成的、可循环使用数十次的快递箱,以减少资源浪费和废弃物产量。

3)金融端

园区将剩余的碳排放量通过在碳交易市场中购买CCER的方式进行抵消。由CNAS授权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ISO14064对该园区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查,认证该园区在2021年度实现碳中和。

五、产业园区能实现负碳园区吗?

当产业园区实现碳中和后,并不意味着“功成圆满、无处发力”,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成为“负碳”园区,最大程度地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园区来说,实现“负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园区碳汇能力。

园区在设计规划、建设发展时应注重提高绿化面积,利用草坪、林地等自然植物群落及湖泊、湿地等生态交错带的吸收、固定碳排放的能力,并借助严格的计量方法学将其量化,使园区在零碳排放的基础上实现负碳发展。

第二,积极推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捕集起来并加以利用或储存起来的技术无疑是园区实现零碳甚至负碳排放的有效解决方案,这一部分将在下期进行详细介绍。

第三,鼓励研发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技术。

它将生物质能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相结合,运用在生物能源、生物燃料、生物加工行业,产生的生物质能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转化为液体燃料。英国德拉克斯电厂(Drax Power)从2018年开始了这一创新技术的试运行,成为世界首个负碳发电站。

第四,鼓励研发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

它是通过吸附剂直接从空气中捕集CO2的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2022 年,加拿大公司Carbon Engineering将开始在德克萨斯州建造世界上最大的DAC设施,每年能够捕获100万吨CO2。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业园区获得碳中和认证将带来降低风险、奠定碳规划基础、对接碳金融、接轨国际标准、提升园区形象五方面收益,为地区和国家双碳目标达成提供重要助力。毕马威气候及可持续发展团队将提供全周期的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和认证咨询服务。下一期将介绍产业园区脱碳转型路线图及具体技术实施,期待您继续关注、转发支持。

资料来源:

Janet Ranganathan,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温室气体核算黄金标准,2011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2011

毕马威中国微信号,产业园区实现“碳中和”的实施指南,2022

案例园区官网等公开资料

【本文作者】

廖亮 毕马威中国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监;政府与基建咨询服务总监

关键词

ESG; 金融业;低碳转型;产业园区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