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海译文出版社首发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作品第一辑5部代表作。这是这位英国籍坦桑尼亚裔作家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出版中译本。
古尔纳作品第一辑的5部作品包括《天堂》《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海边》,均为作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力作。首印5万套,电子版也将在国内主流电子阅读平台上架。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国家坦桑尼亚东部沿海的桑给巴尔岛。桑给巴尔历史悠久,是多元文化融汇之地,曾经历过数十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和短暂的独立,1964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
这样复杂的地理历史格局使古尔纳的命运具有鲜明的非洲历史沧桑感。1968年,古尔纳以难民身份赴英留学,在英国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最初,他在日记里写下漂泊异乡的感受,日记内容后来逐渐演变为关于其他人的虚构故事,后来形成了他的小说处女作《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
作为移民,古尔纳把身份的变化和融入陌生的社会、城市当作自己创作的首要主题。2021年,他因“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次上市的5本小说,也都与这一主题有关。从出版时间上来看,既有古尔纳创作初期的代表作,也有近年新出版的话题之作。
《天堂》发表于1994年,作者借少年未经世事、不加滤镜的视角,讲述了个体嵌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大背景中的艰难成长之路,来“努力保存那种记忆,找回人们赖以生活,并以此认知自我的那些时刻与故事”。
《来世》是古尔纳在2020年发表的最新作品,身处殖民阴影的主人公们机缘巧合下开始读书认字,决意逃离故土与原生家庭,追寻更广阔的世界。
这两部作品被称为古尔纳的“成长小说”。
《海边》关注难民处境,尤其是身处不同文化夹缝中的难民群体。小说以多视角叙述的方式揭开主人公背井离乡的原因,将小到家族恩怨、大到殖民独立史的种种记忆拼凑起来,置于宏大的时代社会图景之中。这本小说曾入围2001年布克奖长名单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短名单。
《赞美沉默》记录了主人公试图融入英国都市新生活的二十年努力。主人公想要讨得所有人的欢心,却活得身心疲惫,进退两难间,一切希望终成“失望的爱”。《最后的礼物》续写这种孤独与挣扎,但主人公最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两本小说可视作姐妹篇,聚焦两代移民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并尝试探讨出路何在。
正是对异乡人彷徨心灵的深切关照,与对移民身份危机的深刻探讨,让古尔纳的作品得以跨域种族、跨越国别。在当今时代,读者可以从古尔纳笔下的人物身上,看到情感一点一滴的变化,反观自身,思考在漂泊不定之中如何生活。
在10个月内,上海译文出版社约请国内5位资深的学者、翻译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翻译工作。湖北大学教授刘国枝翻译了《天堂》,山东大学教授李和庆翻译了《来世》,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黄协安翻译了《海边》,上海理工大学讲师陆泉枝翻译了《赞美沉默》,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宋佥翻译了《最后的礼物》。这些译者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学翻译经验,每位都曾翻译出版过多部很有分量的作品。
据了解,后续还将有国内最早研究古尔纳的学者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张峰翻译的《离别的记忆》等重要作品出版。
今年上半年上海出现的疫情对上海译文出版社组织这套书的出版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出版工作组在两个月的封控期间,甚至尽全力寻找一家能够营业的打印店,用来打印送交校对的稿本。
在那时名家辈出、蔚为大观的荷兰画坛,伦勃朗脱颖而出,成为名字被后世最多人熟知的一位。
《地出》照片诞生并向全世界传播之后,人类才对一种全新的宇宙观达成了共识。
韩江获奖后知名度和声誉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她的书与其他纯文学作品相比,销量达到了很高的量级,可能是近十年诺奖得主里在中国市场卖得最好的。
拉美“爆炸文学”的几位代表人物,代表作都蕴含着写照整个拉美的状况与命运的雄心。
通过参与上海时装周,非洲品牌获得了关注和曝光,展现了他们拓展中国乃至更广阔市场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