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反复的影响,10月主要宏观指标普遍出现边际走弱,表明当前经济复苏再次出现波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具体而言:
从生产端看,工业增加值和PMI等指标均有回落,意味着需求端疲软的信号已经开始反馈到生产端。工业生产恢复加快,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较9月同比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9以来,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部分区域交通物流一定程度受阻,制造业企业生产复苏有所放缓。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打破8月、9月连续回升趋势,超季节性水平回落至49.2%,重新落入收缩区间。PMI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均出现明显回落,且是今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PMI分项反映出供需两方面都在走弱,与之前需求弱于供给的格局有明显区别。
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国内需求整体走弱,消费和房地产投资仍是主要拖累因素。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0.5%,再度回到负增长区间。其中,10月商品消费同比增速为0.5%,而餐饮收入同比增速为-8.1%。随着前期一系列促销费政策落地,消费持续恢复,但9月以来国内疫情有所反复,部分地区以餐饮收入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复苏中断,同比增速呈负增长。
房地产行业主要指标继续探底。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增速为-16%,是2020年3月以来的单月最大降幅。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2%,中断了9月同比增速的边际改善。受去年10月低基数影响,10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为-35.1%,降幅较上月有所收窄,但两年几何平均增速为-34.1%,仍达到了2020年3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与此同时,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也出现边际转弱的迹象,值得引起充分重视。过去三个季度,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是稳定国内投资和总需求的重要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对冲了消费和房地产走弱的影响。但是,10月我国制造业当月投资同比增速为6.9%,较前两个月10%以上的增速水平显著回落。
带动制造业投资放缓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出口。外需走弱自8月开始带动出口增速持续回落,10月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金融同比增速跌入负区间。这其中既有去年的高基数效应,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外需收缩导致的需求下降。
10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为12.8%,维持在高位,但较8月和9月有所回落。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财政面临较大收支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减税降费和税收收入减少给一般预算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土地出让金下降导致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缓解基建投资在资金来源可持续性方面的挑战,可能需要等到明年预算工作正式启动。
综上,我国经济复苏面临的最主要矛盾依然是内需不足,当务之急是尽快打破需求和供给的负反馈。同时,还应充分意识到,疫情反复及相关因素确实会对经济造成扰动,但不是导致现阶段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决定性因素。积极的宏观政策应该把力用足,保持必要的连续性,为明年经济奠定更好的复苏基础。
(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副主任、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权威专家表示,我国宏观政策还有空间和余力,将根据形势需要和外部影响动态调整,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较强的政策支持力度。
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要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中国经济本身具有强有力的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宏观政策有进一步加码的能力和空间。
从2019年的经验看,关税冲击不一定表现为中国整体贸易顺差下降,而是在顺差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出口和进口两个渠道影响或反映中国经济运行。我们需早做准备,并变压力为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和政策调整。
1-2月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工业生产略降,投资和消费有所回升,房地产价格延续回稳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