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提出到2030年,上海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地位进一步凸显。
21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公布了近日印发的《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上海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研发经济总体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培育或引进100个以上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重磅产品,培育50家以上具备生物医药研发、销售、结算等复合功能的创新型总部。
政策核心内容包括6个方面16条政策措施,注重发挥上海龙头企业、科技设施、专业人才、临床资源、金融资本等集聚优势,进一步突出研发创新和经济贡献并重的政策导向,优化CDMO等支持政策等。
比如在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方面,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转化,从源头为研发经济发展提供策源支撑,提出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布局、更好发挥临床资源集聚优势两条政策措施。
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新模式方面,提出优化创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对满足上述条件的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的30%,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资金支持。优化改良型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对满足上述条件的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的30%,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资金支持。优化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支持政策。对满足上述条件的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的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支持。
在支持研发创新产品的上市和使用方面,针对较多企业希望加快审评审批速度,加快创新产品入院使用速度。一是进一步提升创新产品审评审批速度。对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创新性强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推荐进入本市优先审批程序。二是加快创新产品入院使用。
数据显示,上海相关专业领域内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1/5,汇聚了转化医学、蛋白质中心、药品医疗器械长三角分中心等重要平台机构,涌现了克隆猴、单染色体酵母合成等我国年度十大科学进展,诞生了全国首个国产细胞治疗药物、质子治疗设备等创新产品。从2017年至今,上海共有19个创新药获批上市,63个创新器械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相关产品数量全国领先。
就在近日举行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张江创新药前沿技术论坛上,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主任杨进波透露,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审批通过的创新药达到了新高峰——45个。截至2022年10月底,他们审批通过的创新药已达35个,其中,数量最多的还是抗肿瘤药。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上海生物医药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面貌,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作为创新的思想、创新成果的策源地作用,在全国的引领地位越来越凸显。另外一方面,世界级产业集群崛起,显示出它的发展势头,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呈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还要加强原始创新。
他表示,从我国整体来看,国际新药研发的水平中国已进入第二梯队,从研发新药数量的比重来看,中国在第二梯队国家中名列前茅。但是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较少,上海生物医药目前需要有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方案聚焦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在研发、临床试验和上市注册等环节的难点和堵点,对重点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实行“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加速转化”。
国际资金配置仍处于历史低位附近。
欧盟中国商会对欧盟单边保护主义做法、公开对中企采取不公平歧视性措施表示坚决反对。
到2030年前,由于大量重磅药品专利即将到期,将出现价值高达200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保护。跨国制药商正在寻求重建未来产品线,拯救所谓的“专利悬崖”。
我国成功开展了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