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扩内需、促投资,新一轮稳增长组合拳密集落地

第一财经 2023-04-27 20:53:00

作者:祝嫣然    责编:石尚惠

按照惯例,4月底将召开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部署下阶段经济工作。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消费反弹,投资稳定,出口韧性凸显,经济恢复好于市场预期。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微观主体信心偏弱,并出现了结构性通缩隐忧。

按照惯例,4月底将召开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部署下阶段经济工作。

近段时间以来,多部门密集部署,国办相继发布了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政策意见以及优化调整稳就业的政策措施,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央行等纷纷“剧透”了下阶段工作重点,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的“组合拳”将密集落地。

经济恢复内生动能仍然不足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今年宏观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近日表示,总体上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具体到经济运行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概括,那就是“需求扩大、供给恢复、预期改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总第100次)例会指出,国内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但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分析称,虽然一季度经济恢复好于预期,但需求端内生动能仍然不足,供给端产能过剩风险显现,金融风险尚未完全出清,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通缩隐忧。消费反弹的持续性有待观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此外,当前微观主体信心仍然偏弱,民企投资积极性不够高。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去年以来,在各地房贷利率大幅调降的背景下,居民储蓄倾向却趋于上升,导致M2(广义货币)增速相对于M1(狭义货币)增速大幅上行,并没有出现过去低利率环境下主动加杠杆的局面。在房地产市场风险、就业压力、经济内生动能不足等多重压力下,微观主体信心仍然偏弱。一季度企业仍在去库存,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0.6%。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表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比如,在消费业态上,零售业增幅不及旅游业和餐饮业;在投资结构方面,民间投资低位增长,房地产投资仍较为低迷;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因此,下阶段应进一步加大扩内需力度,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扩大内需举措细化落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央行表示,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扩内需举措将进一步细化落实。发改委日前透露,正在抓紧研究起草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提升服务消费、拓展农村消费等重点领域,根据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消费品类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针对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问题,发改委正研究制定关于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在线消费纠纷解决机制,让老百姓获得感强、愿消费。

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是扩内需的重要抓手。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带队赴上海重点企业现场调研时表示,要认真研究制定、适时出台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有效政策,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研究并尽快明确2023年后车购税减免政策,制定加快充换电建设、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支持政策。

孟玮强调,提高收入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基础。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今年经济复苏拉动力主要在内需上,要在消费恢复上进一步加力,尤其是在收入增长上进一步加力,二、三季度要保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进一步提升。消费端的一些政策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落实,甚至适度进行前置性发力。

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聚焦就业领域重点和难点,围绕多方位扩大就业容量、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多层次兜牢民生底线等方面综合施策,打出了今年稳就业政策优化升级的组合拳。

张德勇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变量,因此当前应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有针对性优化调整阶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稳存量、扩增量、保重点,着力破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以稳就业实现收入稳定,为扩消费创造良好的前置条件。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一季度投资增长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8.8%、7%。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扩大有效投资、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尽管一季度是基建开工的传统淡季,但在政策加持下,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精准有序实施,基建投资呈现“淡季不淡”态势,这是非常正面积极的信号。

投资的高增长离不开资金支持。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李大伟近期在一季度财政收支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13228亿元,主要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以及保障性安居住房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对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预计,专项债发行进度会进一步加快,在三季度以内基本完成全年3.8万亿元发行任务。专项债尽快发行,可以更快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带动社会投资,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稳定总需求,促进经济稳定,更好提振市场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民间投资仅增长0.6%,长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孟玮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通过建机制、强服务、重前期、优环境、促融资、抓示范等工作,使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来。

她表示,发改委对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推动加快项目审核备、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手续办理,落实各项建设条件。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降低民间资本参与新建项目面临的前期工作复杂等困难。

房地产投资是导致民间投资低迷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下降13.8%,下拉整体民间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同时考虑到房地产行业对于稳经济、稳民生的重要作用,行业稳定发展仍是当下首要任务。此前“三支箭”“254号文”等纾困房地产行业金融措施、放松预售资金监管等政策频发,为维稳楼市注入强心剂,也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今年一季度例会表示,要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我们要出台更多的,特别是需求侧的房地产支持性政策。”王军认为,不仅要对首套房按揭给予定向降息,也可以适当降低以改善性需求为主的二套房贷利率,降低首套房、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和交易税费。对于非一线城市,适当放松不必要的行政性限制措施和一些具有收缩性、抑制性的政策。对于一线城市过严的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以考虑逐步、适当地放松,以大力支持合理的住房需求。这样才可以使楼市尽快实现“软着陆”,避免风险持续外溢,影响稳增长、促消费的大局。

刘元春认为,一季度房地产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恢复进程超出市场预期。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这一轮调整,不仅仅是短期政策调整的产物,同时也是周期性和趋势性力量叠加的产物。因此,房地产复苏进程可能在中期会有一些反复的现象,但总体来讲,今年房地产行业复苏是可以预期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