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需要面对“灵魂拷问”:我如何而来,我现在怎么样,我又将如何离开。技术变革,将第三次医学革命推到了我们面前,帮助我们直面这三个问题。《士说新语·院士谈未来》第一集的主角,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45分钟的节目里,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医院的美好场景。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医学革命。第一次的起点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伦琴射线,也就是X射线。10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没有一个科室的医生可以离开影像学。X光和物理学的进步,给医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第二次是在1953年,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物理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以及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画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如今,哪个医生不说DNA、不说基因、不说检验、分子、突变,那这个医生一定不是主流。我们,已经进入到了言必称基因的时代。
那么,第三次医学革命什么时候到来?宁光院士告诉我们,它已经近在眼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密切相连。知道了这个逻辑,就不难想见,计算机技术、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等等,每一点进步都会在医学领域创造令人惊讶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预判下,宁光院士给出了“第三次医学革命即将到来”的观点。
那么,我们会看到怎样的变化呢?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审视。从微观来看,生命从胚胎开始就需要进行健康管理,各种传感设备可以更精准地捕捉到身体的变化,微型医疗机器人能够进入人体,实现靶向药物的准确递送,甚至在早期杀灭癌症细胞。而从宏观来看,我们可以判断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种族发生某一种疾病的风险;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次医学革命,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生命体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跨过哪些障碍呢?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当其冲。阅片中心越来越先进,机器可以看更多片子,还需要医生的眼睛吗?机器人手术越来越精密,还需要医生的手吗?这是不是一种摧毁?在数字化进程中,各种新的技术越来越集聚,物理学家、光学家、生物学家,还会有计算机专家、大数据专家、3D制造者,都会出现在那个叫做“医院”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种重生。宁光院士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未来医院的架构会被彻底颠覆。除了医生的治病救人,还有营养师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吃,怎么运动;有音乐师,用音乐来治“病”;有灯光师,用灯光来治疗失眠......诸如此类,这些人被统称为健康架构师。所以,多学科综合性的人才,将是市场奇缺。而未来医院也将打破院墙,以病人为中心,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第一次医学革命发生在德国,第二次医学革命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第三次呢?宁光院士说,第三次医学革命一定会发生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计算机技术不断突破,移动通讯技术全面进入5G时代,并能够真正在医学领域上得到实际应用。
万事俱备,蓄势待发!
2023年4月29日起,每周六晚9点,锁定第一财经,收看《士说新语》第二季——“院士谈未来”。
未来产业已成为各地发力经济、谋划长远的重头戏。北京、上海、浙江、江西、山西、深圳等地陆续出台相关意见规划,绘制未来产业发展新蓝图。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的跃升,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明确目标方向,也需要明确路径,更需要明确投入渠道。
九月八日,北京市政府同意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起与未来行业产业相关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产业是指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潜力和前景的行业和领域。创新、数字化和可持续性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它们将引领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方案》主要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并具体指出了二十大产业创新发展方向。
“我不愿意去走红地毯,但是我愿意做科普。”
第一财经记者查看两院医药卫生学部、生命科学及医学候选人名单发现,今年入选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的候选人中,出现了“80后”科学家,其中最年轻的仅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