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民经济是怎么运行与循环的——跟我学经济学(6)

第一财经 2023-06-01 11:10:41

作者:张鑫    责编:高雅馨

在国民经济循环系统中,经济主体以可接受的价格彼此提供产品或劳务,以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内循环也称国内循环,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转移和配置,商品和要素的价格都取决于国家或地区的供求状况。

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经济是依靠众多主体来运行的。这些经济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政府、企业和家庭(居民)。其中政府既是保障国民经济顺畅运行的协调者和管理者,也是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还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对国民总收入在家庭和企业之间进行再分配。企业是配置稀缺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通过不断向市场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获得利润。家庭(居民)是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也是消费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循环系统中,经济主体以可接受的价格彼此提供产品或劳务,以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如图1所示,在现实世界中,国民经济的运行包括内外两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也称国内循环,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转移和配置,商品和要素的价格都取决于国家或地区的供求状况。内循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自产自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消费整个过程都在国内完成。外循环也称国际循环,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跨越国家或地区的边界,在国际间进行流动,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国内的供求状况,还将受到整个国际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天然具有扩张性,在竞争机制作用下,企业必然会不断向外拓展市场空间,以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从而推动经济活动突破地域限制,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可见,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不存在矛盾,是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内循环不等于闭关锁国,因为闭关锁国是主动不与外界接触,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不是关起门来搞经济。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就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从主要依靠国内循环到逐步深度融入国际循环,再到国内国际循环相对平衡的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伊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遏制孤立”政策,实施全方位的封锁,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被动地形成了内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即使如此,我国始终都在努力冲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坚持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到1978年,我国出口依存度(出口占GDP比例)为4.6%,进口依存度(进口占GDP比例)为5.1%,国民经济运行并没有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这也是在当时外部形势下的无奈之举。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逐步深度融入到国际循环中。1987年10月,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王建副研究员在《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中首次提出了“国际大循环”概念,提出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际大循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和外汇短缺问题。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不断放开外贸经营权,优化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内外部环境,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正是因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吸收与借鉴国外先进科技管理经验,我国才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2020年我国又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拓展经济持续发展的空间。事实上,中国拥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以及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科技实力和持续提升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具备形成内循环的条件。同时,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也具有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底气,能够实现国内国际循环相对平衡发展,即双循环相互促进,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鑫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研究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