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在2023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期待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探索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调节央行数字货币利率、达成宏观调控目标。央行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为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了创新空间,但这也是全球中央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
陆磊分享了他关于共建数字金融新生态、金融活动数字化、金融监管数字化、货币数字化等方面的思考。
谈及金融活动数字化,陆磊表示,近年来,以移动支付、NFT(非同质化数字凭证)等为代表的数字金融创新快速兴起与发展,推动了传统金融活动数字化升级改造,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更高效的需求识别和风险管理。数字普惠的发展,在弥补金融机构治理短板、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在供给侧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于需求端也更好地实现了公平性。
在金融监管数字化方面,陆磊指出,以科技赋能金融监管,能够有效提升监管部门的信息识别、搜寻和匹配能力。通过以支付和账户为核心的行为归类和线索识别,可以实现无感监测、无感监管与全流程监测、穿透式监管的有机融合,在提升监管有效性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经济主体承担的监管成本,特别是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和监测上具有特殊优势和巨大潜力,这是正在探索且应该可以实现的生态要素。
陆磊认为,货币数字化是最难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领域。所有金融活动的本质都是跨期交易,货币与利率是核心。在现有模式下,央行数字货币(CBDC)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是无息的高能货币。
陆磊说,“个人认为,假设基于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M2)。”
另一个挑战在跨境支付领域。陆磊表示,以往基于双边代理行模式的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仍然不够高、费用成本偏高、不透明和覆盖不足等问题。依托央行数字货币构建扁平化的跨境支付网络,可以实现支付的安全、便捷和普惠。目前,我国深度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已取得良好突破和进展。
陆磊强调,需要永远保持对风险的关注,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非传统风险,即技术创新对金融业带来的新挑战。数字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可能会使金融面对信息信任、隐私保护、数据鸿沟和金融排斥等问题,高频智能交易或与金融市场波动存在相关性,这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小微、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
AI技术不但能在药物靶点筛选、适应证预测等环节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一些自动化智能设备的投入也能确保药械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浙江省中医院早在1968年就开始参与浙江省首批援非医疗队。2023年,该院在向纳米比亚鲸湾医院派驻期间展开医疗合作,援助了重症医学科以及影像科。
百货零售企业2024年业绩出现分化,新世界、百联股份实现业绩翻倍,国芳集团业绩下滑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