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官网通报了债券代持、倒量交易等违规行为,并给予相关机构通报批评、警告、暂停业务权限等处分。在金融市场业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亟待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箱,将风险管控深入具体业务场景,提升金融市场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一、金融市场业务监管趋严
2021年初至今,证监会与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公开的异常交易处罚共计数十笔,主要可分为拉抬打压价格、内幕交易、不公平交易及利害关系人账户参与投资四类。其中内幕交易处罚最多,约占异常交易案例总数的66%;其次为拉抬打压价格,约占26%;不公平交易案例约占4%;利用利害关系人账户参与投资案例约占4%。
为应对交易违规行为,强化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对于金融市场业务操作、交易行为的管控要求不断细化,从工作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对参与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管控要求。监管规则出台节奏加快,行业监管持续规范完善,交易行为监管备受重视。
有鉴于此,参与金融市场业务的相关机构,纷纷在现有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完善针对交易管理与监控的管理框架、手段、流程、乃至搭建系统平台,从而强化业务风险管控能力。
二、深入业务场景打造金融市场业务风控体系
1、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控一般分成三大类:
一是风险计量,主要包括:金融工具估值、风险指标计量以及资本计量;
二是风险控制,主要通过风险偏好、限额管理、监测预警等手段对投资组合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各项业务在既定的风险偏好下有序进行;
三是交易控制或产品控制,通过交易事前风控、异常行为监控、交易员画像、归因分析等将风险管控融入业务,提高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市场风险管理对交易控制关注度通常较低,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监管趋严趋紧,我国金融机构亟待完善交易控制体系,重塑金融市场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完善的金融市场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
一是确立顶层架构,明确各项管理任务的职责分工与协调机制;
二是明确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通过制度发文明确管理要求和管控方针,覆盖全流程管理要素;
三是细化管控手段与管理工具,明确各项管理规则和参数选取方法,制定可落地的管理标准;
四是强化数据和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方式,实现全流程管控要点系统落地,支持高频的监控预警和审批处理。
三、毕马威的服务
面向金融市场业务的前中后台,毕马威提供一站式服务,客户范围包括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与农商行、理财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金控集团等各类型金融机构。
特别针对近期交易事件中暴露出的交易监控缺位问题,毕马威已积累数十种交易监控模型,并开发了自动化平台工具,以支持重点风险的识别和处置。
从交易业务风险整体管控的角度,毕马威针对常见的交易风险点,例如“乌龙指”、倒量交易、债券代持、利用内部管理缺陷的违规交易操作等,建立了分场景的全流程管控方案,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提升业务及风险管理能力。
【本文作者】
周涵 毕马威中国 金融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总监
用于土地储备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只能由纳入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使用,实行专款专用、封闭管理,专项用于土地储备工作。
上海应聚焦制度型开放,提升治理能力,加速迈向全球一流国际金融中心。
在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
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十年”。
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偏紧,带动指数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