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香港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
在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后,A股仍然不断走低,并且在10月20日再次跌破3000点,过去16年这样的场景超过50次。
过去,市场认为A股与中国经济表现长期脱节有三大主要原因:上市企业大多数是利润增长率不高的国有企业;上市标准过高,激励公司上市前财报夸大或者造假;缺乏严刑峻法打击造假和执行退市。因此,过去市场期盼的改革方向是实施“注册制”。全面注册制今年落地,却没有迎来投资者期待的结果,上市、交易和退出制度仍然存在明显弊端。
我们认为,2019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对于我们理解A股表现和改革资本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A股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总额在2000-2014年保持持续上升势头,但此后则保持水平震荡,近两年处于震荡向下的趋势。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供给侧改革中“去杠杆”政策带来的始料未及的结果。“去杠杆”的目的是压缩影子银行融资,降低地方政府的借贷能力。但研究发现,2017年“去杠杆”实施后,与地方政府签订采购合同的民企的应收账款(即政府欠款)增加了,现金持有量减少了,外部融资成本上升了。这些遭遇财务困境的民企还经历了控股股东更多的股权质押活动、更大的所有权变更可能性。
对比鲜明的是,国企和之前没有采购合同的民企都没有受到明显冲击。之前与政府关系好的民企,也就是过去认为的中国“核心资产”,业绩变差,直接影响了股市的表现,反映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显著制约了资本市场发展。
A股长期表现不佳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政府不同部门介入资本市场过于积极和频繁,和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做的理由是中国的资本市场散户多而且很不成熟,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干预来保护投资人、保持市场稳定和降低价格波动。但这样的始料未及的后果是,投资者和分析师都把关注点从“企业基本面”转移到了“政府政策”,但政府并不真正享有信息上的优势。研究发现,A股十年围绕3000多点上下波动,政府实现了降低波动的目标,但股价的有效性,也就是市场效率变差了,长期下来股市噪音越来越大,成熟的投资者不断退出市场。
因此,A股要永远告别3000点,政府必须大力解决经济中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真正建立现代的企业“所有制中性”与“竞争中性”制度;同时,在完善注册制制度后应尽可能减少干预,让市场自己来做主,让A股尽快转型成以“基本面”为中心的市场。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们定期与政府领导人会面,讨论我们公司的产品和技术。”
民营经济是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先后兴起了互联网、教育培训、网络直播、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风口。无论风口怎么切换,北京似乎永远处于C位。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市场巨震,美元资产遭遇股债汇三杀。
按照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不同,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从之前的10%~45%上调至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