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呈多元化趋势,老龄产业的业态不断丰富,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11月17日,为期三天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正式拉开帷幕,在博览会开幕当天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郝福庆表示,去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2.8亿,占比达到了19.8%,今年会超过20%,这意味着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未来还会加速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可能会有5亿老年人,未来银发经济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郝福庆分析,在消费升级牵引方面,我国银发经济消费基础扎实,潜力巨大。现在消费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新一代老年人消费观念更新、能力增强。此外,进入长寿时代,消费周期也在延长。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在高峰论坛上介绍,根据复旦老龄院课题组预测,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达19.1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为27.8%,占GDP比重为9.6%;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为49.9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为35.1%,占GDP比重为12.5%。
吴玉韶认为,老龄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形态,今后几乎所有产业都要面向老龄化做细分。要做精准的人群、需求细分,做专业化、连锁化服务供需对接。
在居住领域,当前存量的房子需要适老化改造,而新的一手房也需要更多考虑如何适应老年人的居住。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闫金强表示,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及政府宏观政策指引的客观前提下,住房的适老化改造必将成为新的风口,与此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也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根据此前贝壳研究院美好生活研究中心联合和君康养事业部、安馨康养集团发布的《2022中国家庭适老化环境与未来趋势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老人偏爱“一碗汤的距离”——即希望住在子女附近,但又不需要住在一个屋檐下。其实“同一社区”居住,可以兼顾老人们“独自居住”自由,又可以方便获得子女们关怀和照顾。
2015年到2024年,中部地区增加1439万人,增幅25.7%;西部地区增加1394万人,增幅26.8%;中西部地区总体增加2833万人;东部地区减少了645万人。
房企在养老行业探索十余年,如今有哪些可借鉴的案例?
围绕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有许多新兴赛道值得挖掘。
自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已有约30万人从事长期护理服务工作,但仍存在服务人员技能与失能人员需求不匹配、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深圳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自身优势,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机制赋能、科技赋能、商业赋能、法治赋能、金融赋能,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