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岁末时,起承过往,航标将来,是为期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如何解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备受市场关注。对微观主体而言,理解的偏差直接影响其经济活动的决策风险和损益水平。
稳与进、立与破,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策略安排,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协同安排。以进促稳不是冒进,其首先应表现为激活经济存量,盘活存量资产。今年中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成绩来之不易。
当然,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依然突出。最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环比都下降了0.5%,PPI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0.3%。作为经济体温计的物价指数,CPI和PPI双双报负,且降幅扩大,警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问题依然突出。
物价指数走势背后,连接着不容忽视的深层因素,即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在资产负债表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当下需求不足,牵制企业经营活动的是日益复杂的三角债问题和负债硬约束问题;居民的购买力受困于房市和资本市场,不动产变现能力弱、资本市场情绪持续低落和交投不活跃等,将居民长期积累的可支配收入封尘在缺乏有限变现能力的资产中;广义的地方债等则陷入低效、无效资产中等。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应理解为首先在经济存量上求进求立,唯有激活经济存量,让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转起来,才能稳住经济社会大局。当下激活存量经济活力,促进其有效自发扩展,潜伏风险才会得以有效管控,化解风险的操作方案才不至于孤立无援,预期管理才根基扎实,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同时,唯有基于问题意识,对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做好化险处置的风险缓释预案,让经济在不同情景下做好压力测试,使风险缓释策略“立”起来,才不至于让市场的自然出清表现得猝不及防,才能管控好“破”的风险。
这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更主要应是基于“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立场,而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增量信用输出。要知道,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在经济刺激和信用激活方面呈边际递减态势,任何财政货币政策都是锦上添花的增信主体,无法担负独立的信用输出功能,因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市场经营主体。这也是为何政策所传递出的预期管理,只是市场众多预期管理的一个,而非全部。政策预期唯有为市场经营主体释疑解惑,与市场预期同频共振,才能事半功倍。
为此,真正有效贯彻落实明年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解放束缚生产力自发扩展的一切体制性、制度性障碍,用改革的“立”和开放的“进”释放宽广空间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为风险化解的“破”提供支持。
当然,任何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要真正有效发挥其作用,关键是要给市场经营主体以可信允诺,能让其感知到预期的改进、环境的变化,才能真正有效转化为其自发行动。
同时,要营造可信允诺的改革开放,核心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效清除妨碍改革开放的各种心结,推动竞争中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摒弃身份束缚和管控思维,将“放手”和“知止”成为有为政府的行囊,经济才能汇聚精气神。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潜能和韧性,唯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让经济体系中的各种潜能有发挥空间,让不同偏好的主体都能在市场中获得有效配置,经济才能真正除却封尘、行稳致远。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冲击,政治局会议提出“四稳”,释放了扎实稳住经济大盘的强烈信号,预计新一轮稳就业、助企纾困政策有望加快推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通过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适时降准降息,扩大内需,培育新质生产力,维护多边主义等措施,应对当前经济发展。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通过42件作品带领观众重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展现了当时艺术家对“现代性”的探索与实践。
政府工作报告概述了财政政策将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赤字和发行更多政府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