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力有效,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记者日前在专访多位中国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时了解到,2024年中国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做文章,并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中国新闻》元旦特别节目《开年经济观察》,今天(1月3日)聚焦“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中国积极财政政策。
刚刚过去的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国加大了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打好政策的“组合拳”。
中国财政部预算司司长 王建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城中村改造、5G融合设施等纳入专项债券的投向领域,将供热、供气等纳入项目资本金范围,推动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执行中增发国债1万亿元,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让经营主体感受到阵阵“暖意”。2023年前10个月,中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1.6万亿元,制造业受益最为明显。财政部透露,2023年中国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的70多项税费优惠政策,大部分政策将直接延续到2027年底。
中国财政部税政司司长 贾荣鄂:(2024年减税降费)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政策供给。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对此,贾荣鄂司长指出,财政部将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聚焦健全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要培育地方税源,扩大地方财力,稳步推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
中国财政部税政司司长 贾荣鄂:要着力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研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2024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记者注意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词从2023年的“加力提效”变为2024年的“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据财政部介绍,在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在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上下功夫,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
中国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 郜进兴:要持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打好几个重大标志性战役,实施一批系统性工程,推进一系列绿色民生项目,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财政部强调,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聚焦“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八个字。比如,用好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同时,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把每一分钱都用好,把每一分钱的运行轨迹都监控好,确保它在希望到达的地点发挥出好的效益。
《国务院关于202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明确下一步财政五大重点工作,如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概述了财政政策将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赤字和发行更多政府债券。
伍超明认为,5%的GDP增速和2%的CPI目标是兼顾实现长期规划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为主导,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重点工作包括提振消费、强化创新、深化改革、稳定楼市和惠及民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物价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和调整,同时在消费、房地产、教育、人工智能和双碳目标等领域提出了明确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