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将是一把经济重整的钥匙。
1月2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将从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等6个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切实疏堵点、提信心、破壁垒、解难题、抓落实,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宽货币、紧信用等依然突出。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最富竞争力的一股重要经济力量,面临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对安全的焦虑。激活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走出迷雾、爬坡过坎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决策层出台了大量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今年的重要任务是,如何推进民营经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面对新情况、新变化和新征途,当务之急是在认知层面上明确,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也好,政策和法律也罢,是一个非独立决策系统,最需政策制定者与市场的趋势互动,始终保持决策体系对经济社会变化的敏感适应能力。唯有如此,个体的各种合理合法诉求,才能汇聚进政策向善的决策体系中,使政策真正深入民营企业的经营日常,使决策层的良善真正合目的和合乎市场逻辑地转换成民营企业的前行动力。
为此,不能仅单纯落实各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法律,而要更加关注政策、制度和法律在市场和经济体系的运行逻辑,形成自上而下的落实与自下而上的反馈相结合的感知-响应体系,并基于合作博弈的利弊和边际损益分析,真正将决策层的善意,转变成执行层面的善行,并基于民营经济获得的善果,动态对政策进行技术性调整。
当前许多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民营企业却未能有感有得。如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多层次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民企拓开政府采购市场大门,启动混改等等,这些在文件上看得见的利好,如何在现实中更具实操性,转变成民营资本实实在在的所感所得,关键是对权力行权边界的约束和框定。
尤其是,让权力的整个流程都规制在法治化的程序中,从认知和行动上明示,企业家拥有自主经营企业的绝对权利,权力只运行在公域场景,且一旦误入私域,有透明化担保的责任追究和利益补偿机制,以让人们清晰感知到,政府的政策、制度和法律,都是足信和可信的允诺,因为权力只有通过法治化程序、责任担保和利益补偿机制等进行规制,才能真正让人接受其承诺的可信度,也唯有如此,良善的政策才能真正成为民营企业行动号角。
45年的改革开放展示,中国经济的腾飞史,就是政府放权、权利独立拓展的历史,权利的自由拓展空间是经济社会信用的动力之源,政府下放的既是权力也是责任,同时更是经济的活力。
各行业的鲜活事例表明,放权最彻底的行业也是经济最活跃的行业,人们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和自由舒展的领域,也是价值创造最活跃的领域,壁垒众多、堵点冗杂、权力自由裁量权最宽松的领域,则是资本冗余、竞争力匮乏等最突出的领域。
当然,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竞争中性原则,走出身份经济,关键是要在立法目标、沟通体系和信息结构等方面搭建好上下趋势互动的桥梁,推动开门立法,将民意汇聚进法治生态,让政策等变成一种不同利益和利弊的博弈过程,唯有如此政策等才能击中各方聚焦点,成为各方都认同的可信共识。
合放手时须放手,得开眉处且开眉。对民营经济最好的支持和鼓励,是相信企业家知道如何经营企业,放手就是放活,放权就是放胆。唯有如此,才能为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营造有效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会同相关部门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叠加倍增效应,深化数据领域国际合作。
李超表示,继续充分发挥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作用,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其中,《实施方案》提出4项改革任务、8条重点改革举措,主题词为三个关键词、六个字:放权、激励、保障。
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便利性、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服务对接的有效性,引导企业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快速发展。
回应社会期待和民营企业关切,着力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