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健闻咨询,医疗行业跨界洞察)
“破产倒闭,一拍、二拍、变卖,一轮不够,再来一轮。”
“0元转让,只求接下房租和员工;动辄上亿元的民营二级医院,已然没有价值。”2023年,民营医院的破产故事上演过数次,不同的经营者曾陆续向《健闻咨询》表达被困窘支配的无力。
转眼到2024年,仍在民营医院赛道的经营者们无一不在暗中观察:今年的日子能好转吗,不确定性中能否迎来新转机?
一点暖意,或许已在去年寒冬里如腊梅般悄然绽放。“大厂”恒瑞医药(下称“恒瑞”)投资的南京天印山医院在2023年底宣布启用,这家三甲肿瘤专科医院规划床位1000张。这意味着,国内药企龙头的恒瑞医药开始涉足民营医院的经营。
此时入局,虽然是前些年春暖花开时种下的果,但在寒风中“亮剑”,业内更关心的是操盘者的勇气何来。
当然,行业内也有其他佼佼者们步履不停。广东揭阳浩泽医院正式开业,这家总投资15亿元的医院将被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全方位托管;旗下拥有多家肿瘤医院和门诊部的美中嘉和上市在即,陆道培医疗集团、树兰医疗、瑞兴医院集团也尝试冲刺IPO。
几年间,行业洗牌一直未停,民营医疗的二八分化从未像今天这么凸显过。要么有全国知名的专家挂帅、要么有熟稔行业的管理经验、要么有现金流充足的集团支持,拿着“真本事”,拼进行业的前20%,成了非公医疗们想“活下去”的信念。
如开头所言,民营医疗的二八分化正在凸显。有人欢喜入局,就有人正在黯淡维持,甚至退场。
而退场者,多发轫于“草根”、单体、无雄厚资金,甚至没有特色专科。这类医院现金流薄弱,没有集团优势,而今处境艰难。
以宿迁市妇产医院有限公司为例,从2023年初到如今,其对持有的南京华世佳宝妇产医院有限公司的100%股权,陆续进行了25次拍卖。每一次结果都一样,流拍。起拍价从最初的6500多万元,已降至如今的522万元。
不止这一家,一位行业人士刘东(化名)也颇有感触。
他感到,要出手的医院价值已经严重缩水了,但即使这样进行拍卖时,依旧没人接盘。
刘东告诉《健闻咨询》,去年,他已经帮忙把两家门诊转给了某眼科诊所,“零转让,一分钱都不用给,能退回房租押金就行。”他经手的民营医院处置起来相当艰难,“一些医院经营者给我打电话,我不太愿意接,我接了(那些医院)也没人要的。”
市场冷暖的变化是巨大的。2019年之前,不少人给刘东打电话谈论的是想收购医院,而今电话内容变成了寻求帮忙转让医院。
在刘东看来,眼下有的民营医院流拍并不奇怪,“动辄上亿元的二级医院,已经没有价值了”。四五线城市里的二级医院,“也就物业值点钱,团队和设备已经不值钱了”。
医疗行业的诸多变化,折射在一些民营医院身上也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之前,一些民营医院有自费项目,而今这些自费项目的数量只少了20%,但由于其利润空间不小,医院利润率整体下降了一半还多;一批批药品进入集采,有的民营医院原有商业模式慢慢“转不动了”;还有一些中小型的民营医院,本身没有特色,靠卖药获取的利润其实并不低。但交通便利后,患者流向大城市大医院,让扎根于本地的民营医院无可奈何。
对于一些民营医院来说,在严冬中存活下去,不仅需要自身经营得当,还要祈祷投资方也不要倒下。
李然(化名)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出资成立的民营医院院长,他最大的担忧来自母公司。
他管理的民营医院是一家二级综合医院,深耕县域多年,是当地第二大综合医疗机构,与县人民医院坐落在同一条街上。在行业不热的处境中“讨生活”,李然直言,“经营问题不会一夜之间压垮我们,但如果母公司还不起欠债,我们哗啦一下就没了。”医院出资方主业遇冷,作为“优质资产”的医院,可能被用作贷款抵押或民间借贷担保。
除了母公司,李然还有一些难解的结构性困境。当地公立医院一边大力扩张,一边建立医共体,不在其中的单体民营医院,让李然焦虑无比。
近几年,当地医共体改革全面铺开,由县人民医院牵头,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甚至校医务室全部捆绑进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县域唯一的医共体几乎垄断了病源。”被排除在外的大部分民营医院,在“医共体”这样的巨无霸面前没有招架之力。
同样致命的还有人才被虹吸。李然发现,医院的医疗骨干都曾被公立医院“挖角”。十几年前,一群从县医院出走的医生创办了这家民营医院。如今,曾向往流动、愿与体制“解绑”的部分医生再次转身,拥抱编制。新一代的年轻医生中大部分只将民营医院作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跳板,最终的归宿可能还是公立医院,不愿在经营艰难的民营医院找寻成就感。
有民营医院院长向《健闻咨询》表示,一家民营医院走到破产拍卖,往往是综合原因造成的,走到破产清算,实属“无奈中的无奈”。
“本来就捋不顺,经营又不好,人才在流失。”加之公立医院和疫情的双重挤压,底子弱的小型民营医院“看不到未来”,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医疗市场,没有溅起一丝水花。
“黑天鹅是不可怕的,灰犀牛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几个事件与效应叠加,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有行业人士估计,40%~50%处于亏损的民营医院将慢慢退出行业,虽然残酷,但这也符合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
不过到最后,刘东问《健闻咨询》:“我的手上还有几家医院想转让,如果需要,可以帮忙介绍。”
这将是2024年民营医疗的故事。
(本文作者健闻咨询,医疗行业跨界洞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改革化险新路径
市场波动性短期或维持高位。
自1981年以来,美国已经历14次政府部分关门,最近一次发生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持续35天,为史上最长纪录。
医药龙头恒瑞的 “创新含金量”,因一个问题备受关注:深耕创新药二十载,为何还没跑出十亿美元大单品?其实抛开这份担忧,它的价值版图藏着不少惊喜 —— 仿制药虽受集采冲击,未来5年CAGR或降至 -5%,但440亿估值仍有基本盘支撑;真正的 “王牌” 是创新药:已上市的海曲泊帕靠新适应症获批,2030年销售峰值有望飙到43亿,瑞维鲁胺借前列腺癌疗法迭代剑指46亿;III 期管线更在ADC领域稳居国内第一梯队,自免、代谢赛道也斩获突破,叠加海外授权620亿估值,创新药整体估值直逼5000亿。更关键的是,恒瑞从 “死磕 BIC”到 “FIC/BIC双轨并行”,手握360多亿货币资金砸研发,如今国内商保打开支付空间、海外靠授权破局,曾经让人纠结的 “十亿美元分子”,或许已在赶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