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恒瑞下场办医院,“破产、0元转让”的行业阴霾还会持续多久?

第一财经 2024-01-09 14:01:26

作者:健闻咨询    责编:高雅馨

民办医疗行业经历了几年的洗牌,如今的二八分化更加明显,小型民营医院面临着生存危机,大型民营医院凭借专家、管理经验和现金流优势,拼进行业前20%,成为了民营医疗们想要“活下去”的信念。

(本文作者健闻咨询,医疗行业跨界洞察)

 

“破产倒闭,一拍、二拍、变卖,一轮不够,再来一轮。”

“0元转让,只求接下房租和员工;动辄上亿元的民营二级医院,已然没有价值。”2023年,民营医院的破产故事上演过数次,不同的经营者曾陆续向《健闻咨询》表达被困窘支配的无力。

转眼到2024年,仍在民营医院赛道的经营者们无一不在暗中观察:今年的日子能好转吗,不确定性中能否迎来新转机?

一点暖意,或许已在去年寒冬里如腊梅般悄然绽放。“大厂”恒瑞医药(下称“恒瑞”)投资的南京天印山医院在2023年底宣布启用,这家三甲肿瘤专科医院规划床位1000张。这意味着,国内药企龙头的恒瑞医药开始涉足民营医院的经营。

此时入局,虽然是前些年春暖花开时种下的果,但在寒风中“亮剑”,业内更关心的是操盘者的勇气何来。

当然,行业内也有其他佼佼者们步履不停。广东揭阳浩泽医院正式开业,这家总投资15亿元的医院将被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全方位托管;旗下拥有多家肿瘤医院和门诊部的美中嘉和上市在即,陆道培医疗集团、树兰医疗、瑞兴医院集团也尝试冲刺IPO。

几年间,行业洗牌一直未停,民营医疗的二八分化从未像今天这么凸显过。要么有全国知名的专家挂帅、要么有熟稔行业的管理经验、要么有现金流充足的集团支持,拿着“真本事”,拼进行业的前20%,成了非公医疗们想“活下去”的信念。

 

恒瑞亲自办院,乙方变甲方
 
 
2023年12月22日,南京天印山医院宣布启用,在寒冷冬日,为几乎徘徊在冰点的民营医疗市场注入一股暖意。
 
这家投资超过30亿元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由恒瑞医药全资控股。医院位于新医院林立的南京市江宁区,设置病床数1000张。
 
药企办医,恒瑞不是第一家。华润集团旗下就有着医疗和医药两大板块,既做药,也办医。同样情形的还有复星集团。与恒瑞一样,“卖肿瘤药,办肿瘤专科医院”的还有信邦制药、益佰制药等。
 
“打通产业链,乙方变甲方”对药企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尤其在民营医疗蓬勃发展的那些年。但恒瑞在此刻办院,业界也有困惑。逆势入局所意为何?
 
在医院用地里藏着一些答案。恒瑞全资控股的南京天印山医院总用地面积202亩,其中医疗用地99亩,但比医疗用地更多的是科研用地,足有103亩。
 
“从数量上看,中国有2万多家医疗机构,拥有一家医院对药企销售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卖药增加不了多少好处。”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告诉《健闻咨询》,但恒瑞主要从事抗肿瘤药物研发,和研究型的肿瘤专科医院合作意义截然不同。“这种医院全国可能只有几十家,拥有一家这样的医院和拥有一家普通医院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前几年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开,配合着资本的涌入,国内临床试验曾呈现井喷之势。即使眼下医药资本市场遇冷,有不少外资企业裁撤或精简管线,但国内开展的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并未明显缩水。
 
“国内药企的临床试验项目反而慢慢变多了,以前容易接到的外企项目的确少了。”一位top级SMO公司的相关人员说道。
 
恒瑞一向以研发投入占比高闻名。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恒瑞研发投入达到了30.58亿元,管理了270多项进行中或已计划开展的临床试验,临床资源覆盖全国 400 家临床试验机构、1500 余个专业科室。
 
作为药企,恒瑞的这家医院选择和中国药科大学合作。
 
对此,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表示,双方将在临床医疗水平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最佳用药组合的筛选等方面有所作为,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天印山医院可以成为中国药科大学的临床实习基地,恒瑞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共同进行药物研发。
 
虽然医药不分家,但“隔行如隔山”的困扰在药企身上照样存在。
 
“民营医院第一股”的创始人阙文彬起步于药品销售,早年凭借传统藏药“独一味”发家。此后,他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六年间斥资40亿疯狂收购了近20家医院,还将商业触手伸入矿业、航空业,形成庞大的“恒康系”。
 
资本市场的钱生钱生意在医疗市场上并不适用,恒康频繁地实施并购,导致公司现金流压力巨大。2017年~2019年,恒康医疗连续三年负债50亿元左右,最终走向破产重整。
 
恒瑞谨慎许多,不仅坚持从零开始自建医院,更请来国内知名肿瘤专家秦叔逵担任院长,他不仅是肝癌领域的大牛,更有着管理医院的丰富经验。
 
“药企是以研究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创办的医院也是肿瘤专科医院,请的院长也是肿瘤专家。恒瑞的策略和方向是对的。”庄一强表示,最终能否达到各方预期,需长期观察。
 
 
底子薄的小型民营医院,未来在哪?

 

如开头所言,民营医疗的二八分化正在凸显。有人欢喜入局,就有人正在黯淡维持,甚至退场。

而退场者,多发轫于“草根”、单体、无雄厚资金,甚至没有特色专科。这类医院现金流薄弱,没有集团优势,而今处境艰难。

以宿迁市妇产医院有限公司为例,从2023年初到如今,其对持有的南京华世佳宝妇产医院有限公司的100%股权,陆续进行了25次拍卖。每一次结果都一样,流拍。起拍价从最初的6500多万元,已降至如今的522万元。

不止这一家,一位行业人士刘东(化名)也颇有感触。

他感到,要出手的医院价值已经严重缩水了,但即使这样进行拍卖时,依旧没人接盘。

刘东告诉《健闻咨询》,去年,他已经帮忙把两家门诊转给了某眼科诊所,“零转让,一分钱都不用给,能退回房租押金就行。”他经手的民营医院处置起来相当艰难,“一些医院经营者给我打电话,我不太愿意接,我接了(那些医院)也没人要的。”

市场冷暖的变化是巨大的。2019年之前,不少人给刘东打电话谈论的是想收购医院,而今电话内容变成了寻求帮忙转让医院。

在刘东看来,眼下有的民营医院流拍并不奇怪,“动辄上亿元的二级医院,已经没有价值了”。四五线城市里的二级医院,“也就物业值点钱,团队和设备已经不值钱了”。

医疗行业的诸多变化,折射在一些民营医院身上也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之前,一些民营医院有自费项目,而今这些自费项目的数量只少了20%,但由于其利润空间不小,医院利润率整体下降了一半还多;一批批药品进入集采,有的民营医院原有商业模式慢慢“转不动了”;还有一些中小型的民营医院,本身没有特色,靠卖药获取的利润其实并不低。但交通便利后,患者流向大城市大医院,让扎根于本地的民营医院无可奈何。

对于一些民营医院来说,在严冬中存活下去,不仅需要自身经营得当,还要祈祷投资方也不要倒下。

李然(化名)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出资成立的民营医院院长,他最大的担忧来自母公司。

他管理的民营医院是一家二级综合医院,深耕县域多年,是当地第二大综合医疗机构,与县人民医院坐落在同一条街上。在行业不热的处境中“讨生活”,李然直言,“经营问题不会一夜之间压垮我们,但如果母公司还不起欠债,我们哗啦一下就没了。”医院出资方主业遇冷,作为“优质资产”的医院,可能被用作贷款抵押或民间借贷担保。

除了母公司,李然还有一些难解的结构性困境。当地公立医院一边大力扩张,一边建立医共体,不在其中的单体民营医院,让李然焦虑无比。

近几年,当地医共体改革全面铺开,由县人民医院牵头,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甚至校医务室全部捆绑进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县域唯一的医共体几乎垄断了病源。”被排除在外的大部分民营医院,在“医共体”这样的巨无霸面前没有招架之力。

同样致命的还有人才被虹吸。李然发现,医院的医疗骨干都曾被公立医院“挖角”。十几年前,一群从县医院出走的医生创办了这家民营医院。如今,曾向往流动、愿与体制“解绑”的部分医生再次转身,拥抱编制。新一代的年轻医生中大部分只将民营医院作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跳板,最终的归宿可能还是公立医院,不愿在经营艰难的民营医院找寻成就感。

有民营医院院长向《健闻咨询》表示,一家民营医院走到破产拍卖,往往是综合原因造成的,走到破产清算,实属“无奈中的无奈”。

“本来就捋不顺,经营又不好,人才在流失。”加之公立医院和疫情的双重挤压,底子弱的小型民营医院“看不到未来”,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医疗市场,没有溅起一丝水花。

“黑天鹅是不可怕的,灰犀牛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几个事件与效应叠加,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有行业人士估计,40%~50%处于亏损的民营医院将慢慢退出行业,虽然残酷,但这也符合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

不过到最后,刘东问《健闻咨询》:“我的手上还有几家医院想转让,如果需要,可以帮忙介绍。”

 

未尽的事业
 
 
 
有一些民营医院依然经营得风生水起,如同矗立在寒冬中的腊梅。
 
《健闻咨询》了解到,某地一家专注于肿瘤的医院病床全部住满,手术量也在逐步爬坡,且4级手术占比高。接下来,这家医院还将加大投入,引入CAR-T疗法等新疗法,“这符合我们的理念”。
 
这两年,还不断有民营医疗集团成功进入资本市场,给了民营医疗人希望。
 
2023年5月上市的三博脑科,表现惊艳。在股市表现最好时,市值实现翻倍。
 
在2022年,华夏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逆市登陆A股,也给一批头部医疗机构留下资本预期。2023年三季度以来,陆道培医疗集团、树兰医疗、马泷齿科均陆续递交招股书,冲刺IPO。旗下拥有多家肿瘤医院和门诊部的美中嘉和上市在即。
 
在行业显得“风景正好”的方面,是这些医院皆专注于单一专科,且拥有比肩大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
 
过去,当谈论民营医院的定位时往往提及为做“公立医院的有益补充”,要做出特色,提供差异化服务。如此多二级综合医院倒下说明没有特色已然寸步难行,拥有特色也只能做到艰难度日。虽是定位为“补充”,却也说明无法正面对抗公立医院的无奈。
 
如今,民营医院想要过得好需要与公立医院正面对抗,甚至用技术压倒公立医院。
 
一位民营医院管理者告诉《健闻咨询》,“我一直说民营私立医院应该进入3.0新的阶段了,大医院都在建分院,不再需要补充了。我们医院定位就是疑难杂症,走前沿技术路线。”
 
当然,拥有这种技术水平的民营医院注定是少数。
 
如果技术上难以做到行业顶尖,比拼精细化管理也是民营医院的一条可选之路,做得好,也能保持“十二三个点的”强势增长。
 
更值得期待的是,2024已经到来,民营医疗环境或将迎来复苏。
 
2023年,一系列有利于民营经济的政策频繁出台,指出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春江水暖鸭先知,国家对民营企业松绑,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民营医疗的环境相对也会宽松一些。”庄一强认为。
 
而且,自2023年以来,医疗需求的复苏有目共睹。如果说2023年,复苏还集中在公立医院,那么在新的一年里,这种复苏或许会传递到民营医疗,“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
 
但不论如何变化,行业洗牌是不可避免的,底层逻辑是出清2014年~2018年涌入行业的盲目投资或投机者。业内人士都清楚,过去十年民营医疗行业高速发展,一定会供给过剩。一些医院不尊重规律,一上来就三级医院配置,成本很高,烧两年老板就承受不住了,自然会转让。
 
当下,行业优质资源会不断地向头部聚拢,实力弱、意志不坚定的会慢慢被淘汰掉。一位观察人士表示,“那些优秀的玩家,如果它们做得还不错,选择上市,而资本市场还在买单的话,就说明这个行业还算正常。”
 

这将是2024年民营医疗的故事。

 

(本文作者健闻咨询,医疗行业跨界洞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谈股论金1017丨市场全线走弱 调整将持续多久?

原创
424 10-17 20:59

一个月收编近200家!这家国有大行为何罕见下场?

改革化险新路径

416 10-15 19:38

突发利空打压多头狂热,美股调整将持续多久

市场波动性短期或维持高位。

5 1069 10-12 11:13

计时开始!这次美国政府关门会持续多久?舒默:无限期!

自1981年以来,美国已经历14次政府部分关门,最近一次发生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持续35天,为史上最长纪录。

950 10-01 12:43

【壹评级】恒瑞估值还有多少空间?——从恒瑞的创新本质说起

医药龙头恒瑞的 “创新含金量”,因一个问题备受关注:深耕创新药二十载,为何还没跑出十亿美元大单品?其实抛开这份担忧,它的价值版图藏着不少惊喜 —— 仿制药虽受集采冲击,未来5年CAGR或降至 -5%,但440亿估值仍有基本盘支撑;真正的 “王牌” 是创新药:已上市的海曲泊帕靠新适应症获批,2030年销售峰值有望飙到43亿,瑞维鲁胺借前列腺癌疗法迭代剑指46亿;III 期管线更在ADC领域稳居国内第一梯队,自免、代谢赛道也斩获突破,叠加海外授权620亿估值,创新药整体估值直逼5000亿。更关键的是,恒瑞从 “死磕 BIC”到 “FIC/BIC双轨并行”,手握360多亿货币资金砸研发,如今国内商保打开支付空间、海外靠授权破局,曾经让人纠结的 “十亿美元分子”,或许已在赶来的路上。

27 09-17 17:0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