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转弱压力下,企业降成本面临新挑战。
2月27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下称“财科院”)在北京发布了2023年“企业成本和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成果。
财科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傅志华研究员介绍了企业成本最新调研结果:2023年中国企业成本水平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约1.3万多份有效样本企业中,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从2021年的82.90元,上涨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83.55元,增幅约为0.78%。
其中,样本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出现较大增长,从13.5元增加至14.6元,增幅约为8.15%,明显高于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
上述调研时段是在去年10月至12月,问卷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份。这也是财科院连续第8年发布降成本调研报告。
除了根据上述样本企业调研外,财科院整理过去三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平均成本收入率发现,2023年前三季度这一比值为97.15%,比2021年同期提高4.57个百分点,意味着上市公司的成本水平出现较大抬升。
图片来源:财科院
另外,财科院还统计发现,从2022年起,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成本累计增速略高于营业收入。另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水平也有所提高。2023年11月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累计增幅分别为2.7%、1.9%、6.3%。
图片来源:财科院
上述各个视角数据变化,都支撑了企业成本有所上升这一结论。那么,去年企业成本结构有何变化?
傅志华表示,企业成本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环保成本上涨致使企业承压;二是公共风险成本明显提高,政策风险成本相对较为突出。
他认为,企业成本既包括过去行为所决定的,可以量化和测度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因外部风险因素内化而成的风险成本。我们过去对企业风险成本关注不够。在风险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之下,企业运行风险上升是必然结果。目前,公共风险水平上升,抬高了企业的风险预期。
如何理解公共风险水平抬升?
傅志华介绍,从国际来看,全球高风险抬高了国内企业的成本。比如,地缘政治冲突引发资源要素价格的剧烈波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加速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国际金融风险不断聚集抬高了市场的避险情绪。
“从社会领域来看,国内都在关注少子化、老龄化对企业人力资源涨价的影响。快速老龄化使企业的社会保障缴费成本居高难下,甚至使企业长期人力成本曲线陡峭上升。另外,社会改革滞后提高了经济改革的成本,包括农民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贫富差距、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最终消费率偏低等等都导致消费和投资增长缺乏后劲。”傅志华说。
他表示,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合规成本。比如一些政策过频调整或力度过大、层层加码,令企业进退两难;多部门政策的不协同难免形成相互掣肘,“踩油门”“踩刹车”并行 ,“加劲”与“遏制”并存,企业预防性支出普遍增多。另外,部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弱导致风险成本上升等。
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组认为,风险成本居高不下是企业风险预期上升的根本原因。为此,企业经济行为变得更加谨慎,经营行为结构性收缩,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愿转”“不敢转”的现象,企业用工方式呈现灵活化、短期化趋势。
“这几年政府降成本政策力度不减、效果明显,为企业稳预期发挥积极作用。目前降成本政策对风险成本认识不足,当前应基于风险成本观来降低企业风险预期。而降低企业风险预期的核心在于降低公共风险,降低公共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行为的可预期性。”傅志华说。
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组建议,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为企业发展注入确定性;对政府政策进行强制性风险评估与审查;遏制风险的公共化和风险外溢,避免公共风险水平上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宏观风险管理框架。
“现在一些部门出台政策,可能都是从后置的职责出发,过多强调自身责任目标的实现,这是造成政策取向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政策出台强制性风险评估和审查的方式,可以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水平。”傅志华说。
如果包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今年前4个月广义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9%,明显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
蓝佛安指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近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实现良好开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以应对经济不确定性,并提出多项具体部署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
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包括五方面内容:支持就业、稳定外贸、促进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营造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美债—美元体系的内生矛盾虽是新问题,但从逻辑上仍是“特里芬难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