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经济再现回暖信号,宏观政策发力持续转向扩内需促消费

第一财经 2025-10-15 21:09:23 听新闻

作者:祝嫣然 ▪ 杜川    责编:刘晓雷

个人消费和投资的需求出现回暖信号。

我国各项宏观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以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稳固,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开始提升,一些行业价格呈现积极变化,个人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也出现了回暖信号。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益于低基数以及“反内卷”和促消费政策进一步显效,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均有所收窄。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为近19个月以来涨幅首次回到1%。

央行同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9月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持续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告诉第一财经,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消费市场平稳增长,消费新动能持续壮大,叠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对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需求持续回暖、物价运行信号更加积极。

核心CPI涨幅连续5个月扩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C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PPI环比继续持平,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为近19个月以来涨幅首次回到1%。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CPI同比下降,主要是翘尾影响所致。本月CPI-0.3%的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4.4%,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是影响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

由于CPI中食品、能源价格受短期因素影响较大,观察价格变化,不仅要看CPI总的变化,还要看核心CPI的变化,核心CPI更能反映物价变化趋势。9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其中,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1.8%,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服务价格上涨0.6%,涨幅较为稳定,其中医疗服务和家庭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9%和1.6%,宾馆住宿和飞机票价格分别下降1.5%和1.7%。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价格的积极变化在继续累积。核心CPI同比涨幅扩大,主要是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回升带动。从近期情况看,推动CPI合理回升的有利因素较多。也要看到,市场供求关系仍较突出,居民消费价格运行仍处于低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0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统筹用好各类促消费举措,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加优质供给,不断形成扩内需的新增长点。

PPI同比降幅有望继续收窄

PPI方面,PPI环比连续两个月持平。董莉娟分析,一是供需结构改善带动部分行业价格明显企稳。二是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环比下降。国际油价下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环比下降。

9月PPI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董莉娟分析,除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低影响外,我国各项宏观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一些行业价格呈现积极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带动相关行业价格同比降幅收窄。部分行业产能治理成效显现,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价格同比降幅收窄。

数据显示,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电池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8.3个、3.4个、3.0个、2.4个、0.5个和0.4个百分点,上述6个行业对PPI同比的下拉影响比上月减少约0.34个百分点。

此外,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带动相关行业价格同比上涨。董莉娟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向好,市场需求稳步扩大,飞机制造价格同比上涨1.4%,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价格上涨1.2%。提振消费等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品质化、升级类消费需求释放,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价格上涨14.7%,运动用球类制造价格上涨4.0%,营养食品制造价格上涨1.8%。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在去年同期基数下行,“反内卷”政策限制部分行业产能释放,以及稳增长政策有望发力等因素影响下,四季度PPI同比降幅有望收窄至-2.0%以内。

四季度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

央行15日公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9月社会融资规模、M2、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都明显高于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

9月末,M2余额为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支撑M2增速保持较高水平。M1余额为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0.1%)提升了7.1个百分点。

M1增速上行也带动M1-M2剪刀差继续收窄为-1.2%(上月为-2.8%)。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近几个月M1增速回升态势明显,除了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外,也与企业和居民定期存款活化有关。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目前我国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庞大的资金规模,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很难再实现以往的快速增长态势,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前期推出的促消费、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继续逐步显现。

有学者研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不是简单的总需求不足,而是需求结构失衡,突出表现为投资过度而消费不足。

“长期以来,每当经济面临需求不足、下行压力加大时,我们总习惯于依靠货币宽松或扩大政府投资来刺激需求,虽然短期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中长期会进一步扩大产能供给,加大供需结构失衡,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平稳增长。”市场权威专家称。

该专家认为,财政支出结构转型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效用,更多地从投资为主转向改善民生为主。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更好实现城镇社会保障的全覆盖,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减轻企业用工的社保成本。

该专家还表示,今年宏观政策思路已明显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下一步财政支出要继续侧重补短板,把支出重点放在民生消费问题上,包括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